古道,即古旧的道路。《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古道”一词屡见不鲜。如杜甫《田舍》诗“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有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行走在凄凉的古道上,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难以言表。
繁昌多半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开门见山,出行爬山,人工修建或自然“走”成多条古道。古道有官道与民道之分,古代繁昌有官道3条,民道7条。记忆中少年时第一次走过“徐岭古道”,它距繁昌县城十余里,位于随山之腰。当时也不知道是“古道”,只知道道路两旁是淡竹林,铺路的青石磨得很光滑,陡坡有石级,拾级而下。那时吃大食堂,供应山芋,要居民到农村生产队地里去挑,地点就在翻过徐岭头的东岛,徐岭古道是去东岛的必经之路。东岛人杰地灵,古代出过大官,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叫李万化的曾担任朝廷吏部天官,他回到家乡建造天官府,并将东岛通往县城的徐岭古道进行全面修整,石砌阶梯,长约千米,虽然陡峭,但路基较宽,行走方便,行人不断。自挑山芋那次走过以后,我还多次翻过徐岭头到东岛扳过笋子、捡过柴等。到峨山中学当老师时还多次到东岛家访过,俨然成了古道的常客。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作为交通要道的徐岭头,严重阻碍了内外交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徐岭几次降坡扩宽,石阶路改成了公路,开始是通三轮车、货运车等,三轮车载人不安全,后来取缔了。公交车一开始只通到柏树,最后翻过徐岭头延伸到东岛。东岛建设了美好乡村,开辟了旅游景点,“村村通”公路通到了村子里。更有千年古木“倒杉木”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客参观,还有古桥、古井等遗迹的发掘,还建立了农耕文化展馆、文化广场等。古道的踪迹难以寻觅了,古道的新生是崭新平坦的公路,曾经艰难行走于古道的先人的子孙,正开着舒适的小汽车向县城疾驶。
五十年前我还走过另外两条繁昌古道,一条是“茅王古道”,一条是“尖山岭古道”。走过的缘由容我长话短说:我下放的生产队那年粮食歉收,交了公余粮,口粮所剩无几不够吃。养了猪不能私自杀,卖到食品公司抵交生产队生猪任务。卖猪的钱去买黑市粮,当地还没有的卖。当时黑市价是每百斤25元。邻队知青小赵和他本队社员到南陵黄墓渡买米回来了。我向他打听去的路线,说是抄近从东岛范冲翻山到茅王,再到新林摆渡过河到黄墓渡,下午动身在黄墓渡小旅馆住一晚,第二天起早到上集市的路上碰运气,有社员偷偷卖米的。我摸清了底细,就约了本队一位社员和我结伴同行。第一次翻越“茅王古道”,当时也不知道是古道,只知道是去新林的抄近路。去的时候很轻松,扛了一根扁担,挽着两只麻袋。记忆中所谓“古道”,就是一条山路,类似淌水沟,没有石块铺路,只有一些被雨水冲刷裸露出的石头杂乱排列。陡峭处有毛竹横放在路上,那是山民拖毛竹下山靠滑动摩擦省力放置的。两边的竹木很茂密,显得很阴森。
我至今难以忘记刻骨铭心的是回来挑着100多斤米,忍着饥渴,去时穿了棉袄,回来还在沉重的米担挂着足有5斤多重的棉袄和卫生裤。回来走的不是原路,而是路况好走一些的新林官塘路线,翻过了千军岭就是峨山地界。可下了千军岭却鬼使神差,也没有问路就顺左手方向走进了城山金村,来到了尖山岭脚下。正确路线应是対直走下去就到东岛,不必翻山。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我将要和同伴挑上一百多斤的重担翻越汤、金山民世世代代,挑山货木炭进城卖,回来挑着购回的日用生活品必经的“尖山岭古道”了。那一次我依仗自己年轻、有力气,忍着饥渴,凭着毅力和意志,将100多斤的黑市米挑回了家。现在想想当时有多傻,挑着米却挨饿,怎么没想到在人家换点吃的,或借锅烧点饭充饥,真是“枕着糍粑饿死人”了。记忆中尖山岭有青石块铺路,陡峭处有石阶,道两旁是毛竹山,很茂密。
50年后的2022年2月20日我由老同学老钱陪同,乘7路公交车到了城山,因听闻茅王古道修了柏油路,当地村民到县城不要步行了,真是做了件利民的大好事呀。我想亲自去看看,重温“古道之梦”。计划是从尖山岭翻过去到东岛范冲进入茅王,把我曾经走过的两个古道再走一遍。可当地村民说正月初七下了大雪,压断的竹子挡了去路,不便行走。再说现在到县城都乘公交或私家车,那山路早就没有人走了。我只好作罢,可心里还惦念着要重游尖山岭和茅王古道。
2022年3月5日,时值惊蛰,春阳高照,春风和煦。我和老钱乘10路公交重游东岛,过“茅如桥”,拍照“重修古桥碑记”,因是文言所记,无瑕细读,留影回去研读。再访“倒杉木”,与千年古木合影。“倒杉木”的神奇故事随着东岛美好乡村的知名度远播已家喻户晓。传说一樵夫上山砍柴,看两老翁下棋,随手将挑柴扦担插入土中。樵夫看棋越看越入神,饥渴难忍,吃了老翁所剩残桃,顿觉神清气爽。二翁棋毕,樵夫急找扦担挑柴回家,岂知扦担已生根发芽,葱绿滴翠,樵夫遇到仙人了。倒插的扦担长成了现在的“千年古木”。继续往上走,到了尖山岭古道的入口处,只有标记牌,没有人走过的痕迹。这次主要是来看新建的茅王公路的,所以就走过去了。来到碧波荡漾的“青年水库”题名石处,这是新建成的通往茅王村庄的柏油公路起点处。细读建路说明牌,明白了来龙去脉:“蜈蚣形坐落于东岛最南端的两冲之间,山间林木繁茂,翠竹丛生。为打造区域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在推进‘十四五’开局之际,区农村农业局从乡村治理经费中列支150万元专项资金,与峨山镇共同打通东岛与茅王两地间通行不便的断头公路。蜈蚣形的选址与修建主要是避让范冲至茅王古道而修建的一条过境公路,其涵义是保护古道沧桑历史,保留乡村永恒记忆……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地之间自古靠徒步翻越横山,穿越古道的历史;同时也大大方便了来东岛旅游观光的游客,是他们徒步、骑行、自驾的观光绝佳去处。”
这次我虽没有重走尖山岭、茅王古道,但我走上了新建的蜈蚣形过境公路,心中还是十分惬意,感慨良多:沧桑巨变,古道变通途。昔日的翻山越岭,肩挑手提还能重演吗?看!来来往往的小汽车、货运车从平铺新林方向驶来,经过东岛可以到县城、到芜湖、到全国各地……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接上的是致富之路,康庄大道。“躲藏”在茂密的竹林中的古道,一块块、一条条不规则的青石拼铺成的古道,多像一条酣睡的银蛇在山间蜿蜒,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块多像一个个方块文字,留给后人去研究、发掘吧。古道让它作为历史的见证永远保留吧。
(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富年,繁昌第五中学退休语文教师,爱好写作,曾在《繁昌邻里》平台发文多篇,也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