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茶与三大炮

盖碗茶与三大炮

作者:梁风

成都喝茶和小吃的名气是人所周知的巴适。对于常去这个西南休闲大都市,又逐渐热衷于慢生活的我而言,已是领略不少了。成都的茶馆、茶楼、茶庄和茶社遍布大街小巷,想喝什么茶都有。我不但对泡茶,煮茶,功夫茶略知一二,更是晓得四川当地最驰名的绿茶是竹叶青。

可是若有人问到成都人喝茶的工具和习惯,之前我还真的知之甚少。就习惯而言,有钱人讲究高端,时尚,环境,品味和档次。他们以茶交友,广结人脉,许多生意在茶桌上就敲定了;普通人讲究实惠,舒适,喝茶单纯为休闲交友,聚会摆龙门阵。有钱人的高端茶一壶能有几百上千元;而普通市民十元钱一客也能在茶社泡上一整天。这和“太古里财富自由”形成反差,被成都人调侃为“茶馆财富自由”。一次朋友邀约,就让我们体验了最具成都特色,有相当文化底蕴并且十分有趣味的茶文化:盖碗茶。

友人张老弟是位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地道成都人,他对茶文化及茶道很有造诣。在成都市著名景点之一的文殊院,他还是一间茶社的合伙人。听说我在成都,力邀我们夫妇逛文殊院并去他那品茶叙旧。盛情难却,择日,我和妻十分愉悦应约前往。

成都市中心区的文殊院是汉传佛教川西的重点寺院,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历代几经损毁,直到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更名至今。如今,这寺庙连接一条步行文化街,就形成了一个佛教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特色显著的著名景点。张老弟的茶社就在景区内一处较为幽静的竹林香樟掩映的假山廊桥之间。

寒暄坐定,张老弟先简要介绍了他这里的茶品,征求我们喝什么茶。我们自然说客随主便了,他便特意一边叫人拿上等竹叶青,一边抬手指向茶社庭院拱门,门旁有块不大但很醒目的招牌,张老弟笑道:就是它了,如何?我们顺他手势看去,招牌上三个醒目漂亮的隶书体:盖碗茶!

我和妻子相视一笑,继而都有些迷惘地摇摇头:茶喝过不少,但盖碗茶真没喝过。张老弟见状乐道:哈哈,看来二位对盖碗茶知之甚少,那就可以先听故事,再品茗吧。

嘱咐好服务员上茶,他便开始侃侃而谈:盖碗茶,顾名思义就是泡在盖碗里喝的茶。它起源于唐代四川,盛行于清代宫廷皇室,达官贵人之家以及高雅茶楼戏院等场所,后逐步流行民间,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茶具养成的饮茶习惯。盖碗茶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首泡茶沏七分,满对客人不敬,盖在碗上,品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茶汤水面轻轻一刮,茶水便在碗中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哇塞!盖碗茶还有这么多学问?妻子惊叹,我亦听的入神。我看着刚上来的盖碗茶,有点急不可耐地掀开盖,端起碗就要喝。妻子留了个心眼,用膝盖轻轻触碰了我一下,并朝我使个眼神让我打住,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如此说来,这品盖碗茶也一定有规矩吧?

张老弟呵呵一笑:那是自然,还好,刚梁兄差点就犯规啦!品盖碗茶可是能充分体现品味和礼仪的呢!

见我们有些茫然,他笑笑说,还是我来示范下吧, 说罢端碗,轻轻推开盖,盖碗里冒出一缕热气,他眼睛盯着茶汤颜色,用鼻子嗅了嗅,再用碗盖在茶汤面轻轻刮了两下,然后,让盖上碗的盖漏出一条细缝,再端近用嘴轻轻啜了一口,茶水在嘴里似乎用舌尖缓慢搅拌咂着滋味,眼睛眯缝片刻下咽,再微微张嘴,很舒坦地轻“啊”了一声,闭上嘴用鼻子吸气,那神情恍若进了仙境一般。此刻他只说了两个字:好茶!

见状,我禁不住地问,怎见得就是好茶呢?他回道:你们喝盖碗茶在不知茶叶如何的情况下注意,盖碗里茶只香而汤不清是一般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是上品,只有香、甜、爽、活俱佳方为最上品好茶!

他怕我们因生疏闹出笑话,就和我们如数家珍地摆起茶道的龙门阵。品盖碗茶要注意:不能掀开盖子像拿茶杯喝茶一饮而尽,你如果要求主人续水,要把碗盖斜靠在茶碟上,作为主人,只有看到此状况才能给客人茶碗里续水,而且用茶壶续水必须要将茶壶提起,特别是茶叶更新不能随意将盖碗里喝剩的茶叶末倒在地下,那将是意味逐客等等规矩。让我们不得不额首称臣般地叹服!

我们心悦诚服地有样学样,照张老弟的模样如此这般地品, 成都盖碗茶的滋味在心头就此留下深刻印象。告别前,妻忍不住好奇问张老弟:听说成都有一奇特小吃名叫“三大炮”。我们也想见识见识呢!张老弟见问,哈哈一笑:这个巧了,我这里虽然没有,但这条街拐弯插进后街有条微型小吃街,那里一定有!

“三大炮”,光听名字就很新奇。告别张老弟,我和妻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决定慕名寻找。听说过这名小吃“三大炮”,但可以肯定成都没有专门售卖的店面。之前都是在锦里、文殊院、杜甫草堂、洛带古镇和宽窄巷子等庙会巷口才有,现在包括一些公园、茶社,景点和美食街都有了,很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流动车的现场制作。

按张老弟指点的,这条后街虽不大,成都各色小吃却是鳞次栉比:麻辣烫串串,龙抄手,川北凉粉等传统小吃品种多的琳琅满目,在这里都是大排档和小摊位,食客吃货们临街长凳小竹椅对着八仙桌或小餐桌坐而食之,让本不宽敞的小吃后街挤成了一条更窄的巷子。

我们很容易便找到了一个类似于大躺椅的制作车,背上是一挡板兼广告牌,挂上招幡样的锦旗上书:成都名小吃“三大炮”。车的中段斜面其实就是一宽筛子,里面是黄豆芝麻磨好的金灿灿的黄色粉末,下面方凳子形的平面上放着几排圆形铮亮的刚蝶,车的最前面是口水缸状的坛子,里面是经蒸熟的糯米糍粑团子,这摊主也是操作者,身穿好像是宋代店小二的服饰,站在前面,他一边吆喝,一边用手在坛子里捞出三个糯米糍粑,分别搓成团子,然后瞄着那些钢蝶,连续抛扔过去,只听的“砰,砰,砰”三声响,四川人称之为:“铁炮,火炮,枪炮”,所以便有了三大炮的美称。此时妻子附耳悄声说,成都人这么好客,根本不排外,咋弄个小吃还枪啊炮的呢?我笑笑,我也不知道,看来这还真是个有待探讨的典故。说话间,随着三声“炮”响,三个糯米糍粑团子被钢蝶弹到上方的筛子里,滚上黄豆芝麻粉,旁边的服务员随即用铲子抄起糯米团子装进一次性餐盒,再浇上两勺熬过的红糖汁,递到妻的手上,我们急切地品尝,那可真是又甜,又香,又黏,又糯,又滑。不由地对那店小二模样的老板竖起大拇指,真不愧成都名小吃。老板,再来一份,好一个“三大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盖碗茶与三大炮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