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雷蒙德·卡佛
上面这段话并不是出自这本书。很巧,昨天白天看卡佛的小说,晚上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了他谈文学和写作的一篇文章。从那篇文章中我摘抄了九小段喜欢的话。
卡佛的小说很难懂吗?有可能。有人给他贴上“极简”的标签,既要极简,就必会删除省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力,是要看到那些啰嗦的说明,前因后果的铺垫,才读得懂一个故事的。
卡佛自己说,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喧,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他就是这么做的,他的小说一句废话都没有,对读者而言,困难的是,玄机藏在哪一句呢?读他的小说,读者就像《谁动了我的奶烙》中那四只小老鼠,必须穿越层层的语言迷宫才能找到奶烙。
昨天读了一半的篇幅,眼看着读不完,今天跳过几十页直接读了与书同名的短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的背后,拖着他出生至此刻的所有情感经历和长长的人生观,价值观。
卡佛说,我认为我们过的生活和我们写的生活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栅栏,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写剃头、拖鞋、烟灰缸、玉米粥这类事物的人,我替他们感到羞耻。
我们总是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在哪里呢?作者的写作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自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没有想象过自己会过的生活,很难写出来。曹雪芹若一出生就穷困潦倒,是写不出《红楼梦》的,但他若非家庭变故,一生活在温柔富贵乡,也写不出红楼梦的。唯有和宝玉相似的处境,他才能写得出这样的作品。
卡佛也一样,他说他从来不写也写不出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的小说。那是因为,他大半生都在与贫穷搏斗,挣扎在生存线上。他为他的同类人代言,他笔下多是小职员的故事和美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大腹便便的批评家说他把美国丑化了,真正的美国比他写的美好得多。这些人大概在富贵乡呆久了,不知道这社会,全世界包括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穷人。
他的第一本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上次有幸与书友一起共读,虽不甚了解,却收获良多。对他的风格熟悉了以后,再来读第二本要轻松些,同时也期待读他的第三本小说集《大教堂》。他的写作路走得很辛苦。他说,小时候的阅读曾让他知道自己过的生活不合他的身,他想改变——他得先把书放下,才能改变他的生活。在工厂工人、清洁工、看门人、采摘工等无数种他干过的体力活的间隙,他见缝插针地写作,他之所以没写长篇小说,大概因为根本没有时间长期写作。上天又太早把他带走,五十岁,当他终于能够衣食无忧地写作五年后,他死于肺癌。
图片
本书扉页摘了他的诗《爱这个字》中的后六句,我想看看全诗,看看在编辑那又省略了什么。
爱这个字
雷蒙德·卡佛
我不会被她的电话招去
哪怕她说我爱你
那就更不会去了
尽管她诅咒
发誓说除了爱
还是爱
房间里的灯光
均匀覆盖着
所有的一切
连我的手臂都甩不出影子
它也被光吞噬了
但爱这个字——
这个字在逐渐变暗,变得
沉重和摇摆不定
并开始侵蚀
这一页纸
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