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鸡意象

《诗经•齐风•鸡鸣》中有:“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出现在早期文学作品中的鸡意象,或者是作为诗人的感发之物,起到比兴、反衬、对比、烘托的作用;或者是作为景物描写,起到提示时间的作用。

《诗经》之后,鸡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其二十四):“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咏鸡的诗篇。其后还有杜甫的五言律诗《鸡》,诗人崔道融的七言绝句《鸡》、韩偓的七言绝句《观斗鸡偶作》等专门的咏鸡诗作。

以鸡鸣示欢情之促

人们常用“春宵苦短”来形容情人在一起时对时间易逝的感受。早在南朝就有民歌《读曲歌》(之四):“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因为欢乐嫌夜短,难舍锦衾柔情,所以期盼夜晚延长360倍,为此恨不得打死报晓的鸡,击毙唤明的雀,继而蒙住曙光线让它一年只亮一遍。可见在情人眼里,鸡并不讨喜。词作为一种长于写情的文体,男欢女爱自然是免不了的题材,而在这些词作中,鸡也往往充当的是不解风情,坏人好事的对象。因此,这一类词中的鸡意象,通常承担着怨、恼、恨等情绪。较为典型的有柳永的《昼夜乐》:

 昼夜乐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洞房饮散帘帷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嫋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佳境。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

秀香是柳永在这首词中塑造的一位“神仙才堪并”才貌俱佳的歌伎。正当词人和秀香“凤帐烛摇红影”、“拥香衾、欢心称”之时,天亮了,于是词人埋怨“渐入佳境”的“这欢娱”被邻里的鸡鸣声所干扰,而嫌秋夜太短“不永”。这种因感时光短促而怨鸡鸣的情绪与南朝民歌是一致的。

以鸡鸣表羁旅之愁

羁旅行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早见于《诗经》。在宋代,这一题材得到了文人们的特别钟爱。在大量的以羁旅之思为题材的词作中,鸡意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如苏轼《沁园春》(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因描写生动,刻画传神而备受推崇。

此处化用诗句入词,以孤灯、野店、残梦、鸡号、晨霜、朝露勾画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凄清的境况最能勾起游子怅惘的情思。晨鸡初鸣,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云山朝露如锦铺展,显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终日劳顿奔波,令词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似此区区长鲜欢”的浩叹。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历历,不由得浮想联翩。

以鸡鸣叹美梦之逝

梦是一种人的生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梦是一种补偿机制,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常常能得以满足。先铺叙梦境之美好,后以鸡鸣点出这不过是梦一场,以表惋惜之情,这是宋词中较为常见的结构方式。

《沁园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的梦境有多好,梦醒就有多惋惜。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吕渭老的词中有“肠断一声鸡”的感慨了。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英雄气短,梦境固然好,终究还是得面对现实,鸡鸣在这里,是将人唤醒的一记警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宋词中的鸡意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