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浮士德》歌德

译本序

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签订的是出卖灵魂的契约,目的是为了换得超人的权力去寻求享受。但在歌德笔下,却变成了两人打赌的协议。梅非斯托认为人的追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浮士德则坚信自己不会被感官的、物质的享受“哄得游手好闲”。

先是知识的悲剧。他孜孜不倦,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都进行过彻底钻研”,结果绝望得几乎自杀。总之,中世纪的一切信条和道德都被否定了。他与魔鬼订约,决心借魔鬼的力量——其实也就是想借助人世间邪恶的力量,也就是想不择手段——去阅历生活。

第三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浮士德进入皇宫,当然是以歌德进入魏玛宫廷为背景的。有意思的是,浮士德进入宫廷是魔鬼一手导演的,这显然暗示了歌德对进入魏玛宫廷的懊悔心情。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带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后来,皇帝想见到古希腊美人海伦,浮士德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得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从这里可以看到歌德走出魏玛宫廷,去意大利寻找艺术新天地的蛛丝马迹。

第四个是美的悲剧。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象征诗并借以影射拜伦的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

前三次悲剧性的遭遇,留给浮士德的是沉痛的教训,甚至是罪疚感。这一次,浮士德却是怀着余味悠然的心情飘落在山头上。这是他灵魂逐渐净化,逐渐升高的过程。

第五个悲剧是理想的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地确立了主体意识,像高耸的大山屹立在坚实的生活地基之上。这时,任何外力都不可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来而使他茫然自失。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的力量,在叩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当带有哲理寓意的人物“忧愁”向他逼近,自诩具有压倒一切的威力时,浮士德的回答却是:“你忧愁纵有潜渗的威力/我对这威力却并不承认”。忧愁毕竟是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浮士德还是被她吹得失明了。“人生愁恨何能免”,这原是无可奈何的。然而,浮士德是从大宇宙中翻腾过来的,在人类生活的坐标系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点,穿过他心灵的这根射线,既串联着人类发展的三千年历史,又按确切的方向朝前延伸。

浮士德的失明,寓有哲理的深刻性,这无异于要告诉读者,人类的发展既是清醒的,又是盲目的。因为带有盲目性,人类就永远无法避开忧愁的袭击;但是,盲目只是潜藏在清醒的夹缝里。时代可能会被盲目的行为卷进混乱,但在先进人物那里,清醒却不会留下充分的空隙,让盲目来发动突然袭击。正因为这样,被忧愁吹瞎双眼以后,浮士德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从理想的轨道上滑脱出来。

浮士德就是在这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死去的。他死后,即将被梅非斯托捉住的灵魂,却被天使救走了。那么,浮士德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呢?我认为是胜利了,他没有被引向堕落,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但是,他也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打赌还将在下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进行,人类还会有走进低谷的时期。尽管总的来说,人类总是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但这种发展随时都可能产生断裂。出现断裂的时候,梅非斯托就仍有可能成为暂时的胜利者。

既然浮士德胜利了,就算是在这个阶段上暂时取得了胜利吧,歌德为什么又管这部作品叫悲剧呢?前面的四次追求,不管是不是有所得,最后到底都落空了,叫作悲剧是合情合理的;可最后这个理想的悲剧,理想并没有落空,也叫作悲剧岂不矛盾?其实不矛盾。在歌德看来,人类的追求不管计划得如何周到,终究有盲目的一面,就像浮士德终于被忧愁吹瞎了眼睛一样,这就是可悲的。另外,歌德相信人类终将毁灭,浮士德和梅非斯托打赌时就说,他要“把人类的哀乐集于一身”, “和人类一样也最后消尽。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善自我,永远在超出自我,又永远在确定自我的典型人物;《浮士德》写的是人性在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地展开的苦难历程。“不息地行动”是浮士德一生的座右铭。

行动的对立面就是拖沓,就是懒惰,其结果就是迟钝。所以他声言:我不在僵化中寻找康宁,惊颤是人性最美的部分;这世界再使人感情迟钝,一惊颤对怪事会感受极深。

要冒生命危险的,但为了探求生活的美,他把冒险激起的惊颤视为“人性最美的部分”。人性的展开,到这里显然又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
想象着有同类住在天国;
有为者岿然看定四周


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他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
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
他只踏住这一世光阴,
任魔怪现形,我行我素。
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
他任何时候也不满足

歌德以高瞻远瞩的气魄解决了这道难题。在围海造田中,梅非斯托的职分只是监工,这等于告诉人,这项宏伟的工程是人力创建的,与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与邪恶的手段无关。

在自由的土地上享受自由,
到这个时刻我就要说了:
“你是真美呀,请稍稍停留!”
我一世光阴抛留的脚印,
就万古千秋永不消泯。——
我已预感到崇高的幸福,
正在享受那至美的时辰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浮士德》歌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