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北大听讲座·文学镜像》刘国生

宇宙是怎么存在的?阴阳家认为一切都是气化的流行作用,气化的过程就是宇宙的内涵,学术界名之为“气化宇宙论”,阴阳家就是专讲天地之间气化流行之理。中国有这两套宇宙论,而这两套宇宙论都被道教所吸收。所以道教不只讲道,还讲气的流行,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的运行法则。

阴阳五行其实可以简化成概念化的数字:二和五。不要小看这些数字,数字是人类最初的抽象思维符号。二跟五代表的其实是一套二元的宇宙论和一套五元的宇宙论,它来自于一气(一元的宇宙论)。其中还包含一元与二元结合的三元宇宙论,比如后来天地人三才与三气的宇宙观念。一、二、三不仅是数字,还包含用很丰富的符号概念来传达所认知的宇宙观念。中国古代神话最大的符号系统就是从一到十,从一到十代表的是从一到十的各种宇宙论。比如说“四”就是“两仪生四象”,它是二的二次方,是一个四元的宇宙论。而“六”又是怎么来的呢?“六”就是四方再加上下,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五行是平面的空间观念,六合是立体的空间观念。那么“七”呢?七更重要!因为上帝要用七天来创造天地万物。佛教传统也一样讲“七”,后来影响我们中国社会的“做七”仪式。七是什么?七就是六合再加上核心那一点就形成了“七”,所以它是一个立体的核心概念,是相对于五行的平面核心观念。“八”就是八卦,是平面的八方。核心再加八方就是“九”,称为九宫。

中国的空间观念是偏向平面的运作法则,印度佛教则是偏向立体的运作法则。以上数字的种种宇宙论被道教统统吸收,发展出庞大的“术数”哲学,数是宇宙运行的原理跟法则,术就是推算这些宇宙法则的方法。我们有各种方法去推算宇宙运行的原理和法则,丰富了“术数”演算的方法系统。这个方法系统种类非常多,我们简称为“五术”。“五术”有一个口诀,我们称之为“山医命相卜”。“山医命相卜”是推算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的五大系统。古老的医术、医学也包含在“山医命相卜”里,通过阴阳五行,再加上天干地支可以推算出人体气化的流行与大地气化流行的对应关系。我们只要掌握了气化流行的规律,也就掌握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就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的身体。这些原理和法则也就形成了中国医学体系。中国医学就建立在术数的文化基础上,是与道教的文化传统合为一体。早期的各类医书几乎都收录在道藏里面,因为医术都要讲“术数”运行的原理,这也是道教很重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道与医结合的文化传统。

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对来世、现世的看法。西方就基督教而言,不怎么重视现世,重视的是来世,强调只要经过耶稣的救赎,就可以上天堂。天堂是一个未来的世界,理想的生命在未来的世界里实现,这个未来世界我们称为彼岸、来世。你的现世不圆满没关系,只要通过信仰上帝,上帝在你临死的时候为你救赎,你就可以到达彼岸理想的生存世界里,此即西方宗教所谓的“乐园”追寻,通过上帝来救赎我们的原罪,回到我们生存的乐园,产生对来世极大的向往。

佛教也很重视来世。你这一世修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通过菩萨的点化来引导你修行,因此就有西方的极乐世界来安顿你现世的不足。然而,佛教不仅讲来世,佛教也很重视此生此世的修行,此生此世的自我成就。当你此生此世无法成就的时候,有一个来世、有一个理想的彼岸让你可以得到解脱。

但是道教就不一样了,道教不讲来世、彼岸,讲此世、此岸。你活着就要自我完成,不要寄托于死后世界,虽然后来也有人把道教的“瑶池”当成相似于西方的极乐世界,但这是后代受佛教影响后的发展。在原始道教里面,重视的就是人的这一生。此即道教和儒家共同的理念,强调人只有这一生,死了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肯定人的生命是气化的流行过程,气聚时人就活着,气散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你要重视的就是气聚的时候这一生应该如何成就,如何让这一生不要结束。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长生成仙”,也有人说成“长生不死”。其实道教不是讲不死,不死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相当于儒家讲的不朽。道教不强调不死,它强调的是“长生”,就是永远活着。如何才能永远活着呢?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态,也就是成仙,神仙当然可以不死。早期的道教追求肉体不死,因此有所谓“炼丹”之说!冶炼金丹,吃了之后就可以不死成仙,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实现。于是后期的道教开始追求长寿,转向内丹的修炼。通过内丹的修炼,肉体虽然死了,但是灵气是不死的。长生是就灵性而言的,这个灵性就是原始宗教所谓的“万物有灵”的概念。人的灵性是可以与天地万物的灵性等同的,当人的灵性与天地万物的灵性等同时,人就成仙了!成仙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灵性与天地万物的灵性合二为一,这个时候人就可以像宇宙天地万物一样永恒长存。

道教的生死观有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死生一体”:这和佛教的轮回概念是不一样的,庄子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的生命是一个生死的循环,这种生死的循环就跟天地宇宙的循环是一样的。比如一天有白天、黑夜,那么可以说白天相当于生,晚上相当于死。但是生死是循环的,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天是这样,一年也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也是循环的现象。可以说冬天代表死,春天代表生。宇宙是不断循环的,那么人如何参与天地呢?就是也要如天地一样地勇于面对生死的现象,生死也不过就是生命的循环罢了。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死是一体循环的,这个观念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发展而成。在原始社会里,人看待生命就类同于自然循环一般,天地是有灵性的永恒存在,那么人的灵性也是永恒存在的,只不过肉体有生有死而已。这就像花开花谢一样,花谢了会再开,但再开的不是原来的那一朵。我们说燕子走了还有再来的时候,可再来的燕子不是原来的那只燕子了。生命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讲循环往复的“道”。这个“道”可以存在每一个生命里面,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道”的化身,你的身体就是道的自然展现。肉体死了以后道还是存在的,这个道是和天地万物一样永恒长存的。道家、道教理解的就是这种死生一体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可以化解你对身体的执著追求,老了你就该走了。这个世界是生生不已的,人类是生生不已的,但是个体是会消失的。个体生命的消失成就了集体生命的永恒存在,这就是传统社会“代代相传”的永生观念。

佛教就是要断掉这些轮回之苦,但是怎样才能切断呢?靠我这一世的修行,我这世修行不够,来生再来修行。佛教讲求的是累世修行的概念,但是累世修行不如一世就切断了轮回。再活一次不是让你在人间来受苦,而是叫你到人间来修道。修道之后就不再轮回,佛教讲轮回的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不要再轮回,不必在人间世世代代地受苦受难,这才是涅槃的境界。

儒家讲“三不朽”。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可以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让精神长存。立德就是说你的德行很好,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立言就是讲出了宝贵的真理,让人们永远怀念。

人一生劳劳碌碌,活着就有很多身不由己。人活着就要为众生着想,人活着就是要把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可以领悟。所以人活着就是要以劳动来成全生命,什么时候才不需要劳动呢?《论语》里记载:“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人就是任重而道远,背负着很重的责任,死了以后才能把责任放下。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地精进自己,那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呢?死亡!所以叫“以死为息”。我死了才高兴,从此可以不再忙碌了,让下一代的子孙继续劳碌吧。这个世界不会因我而伟大,也不会因我死亡就不伟大了,还有更多伟大的人再把担子接下去,我死就代表我该交担子了。不管是佛教、道教,在你未死之前,你就必须这样地精进不已,即使你已经顿悟到任何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在北大听讲座·文学镜像》刘国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