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北大听讲座·文学镜像》刘国生

《故事新编》漫谈

《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的作品,是他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是鲁迅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小说里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话里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还有一些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鲁迅突发异想:这样一些身上有着神圣光圈的英雄、圣贤,如果有一天走到百姓当中,成了普通人,神变成人,圣人变成常人,这个时候他们会有什么奇怪的遭遇,奇怪的命运呢?整本《故事新编》就是围绕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想象展开的。

首先,对这个题目作一下解释。所谓《故事新编》,首先是“故事”。鲁迅说得很清楚,“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这实际上表现了古代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所谓“新编”,就是鲁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这是鲁迅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既然是重写,是重新相遇,鲁迅在写《故事新编》时就要在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命体验。——我们读《故事新编》,就是要了解他在里面注入了什么东西。

那么,这到底是部什么样的小说呢?又怎样去理解它呢?我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它是鲁迅奇思怪想的产物。我想每一个作家写作时都有一定的灵感,会有所谓神来之笔,而《故事新编》恰是鲁迅的一个灵感,是他的奇特想象。小说里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话里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还有一些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神圣的光圈。鲁迅突发异想:这样一些身上有着神圣光圈的英雄、圣贤,如果有一天走到百姓当中,成了普通人,神变成人,圣人变成常人,这个时候他们会有什么奇怪的遭遇、奇怪的命运呢?他的整本《故事新编》就是围绕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想象展开的。

最能体现鲁迅构思的是《奔月》。这篇小说写的是后羿的故事,但写得很特别。后羿的故事本来是说:天上有十个太阳,老百姓被晒得受不了了,这时后羿出来,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留着最后一个保证人们的生存发展。对于这样一个英雄,鲁迅并没有从正面描写他当年怎么射日,怎样创造丰功伟绩,而是描写英雄业绩完成以后,后羿有什么遭遇。

“以后”,这才是鲁迅所关注的。鲁迅对很多问题都喜欢追问“以后怎么样”。可以随便举个例子,在“五四”时期谈到女子解放,有一个共同的命题,是从易卜生《傀儡之家》那里拿来的,就是“娜拉走出家门”——这是“五四”很有名的一个命题。大家都这么说,鲁迅却要问:“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他回答说:“要么堕落,要么回来。”他的思考就是这样彻底而特别,老是追问“以后”。现在同样的,鲁迅也要追问:后羿完成其英雄业绩以后,会怎么样,有什么遭遇。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同时也把天下的奇禽异兽都射死了,这就出现了一个生存问题。尤其是他的夫人嫦娥,是天下的美女。作为一个丈夫,拿什么来给这样一个美女夫人吃呢?天下所有的奇禽异兽都被射死了,找不到吃的东西了,所以每天只有请他的夫人吃“乌鸦炸酱面”。这样,夫人就大发脾气了。于是,这天一大早,嫦娥起来就娥眉直竖,对后羿说:“今天你给我什么吃?还是乌鸦炸酱面?那不行,我吃腻了,必须给我找到别的东西,否则不准回家。”这就是所谓“妻管严”,是普通老百姓生活里很常见的事。就像天下所有的丈夫一样,后羿也只得听夫人的话,骑马到了几百里之外。他远远看见一只肥鸡,非常高兴,心想:这回有鸡吃,回家就好交代了。他一箭射去,那鸡应声落下。但就在他赶过去想拿鸡的时候,被一个老太婆一把抓住。这是谁?鸡的主人。“赔我鸡来!”“这鸡我已经射死了。”“那不管,你得赔。”后羿没办法了,就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给她了。“不行,还不够。”后羿万般无奈只有亮了相,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管你是谁!”“我是后羿呀!”“后羿是什么东西?”人们已经把他给忘了。他没办法,最后只得说:“明天这个时候我准时来,拿更好的东西给你。”就这样,后羿好不容易才脱了身。

刚走没多远,只见远处一支箭飞过来,后羿“啊”的应声倒地。这箭从哪儿来呢?这是他当年的学生逢蒙射的。所以你看现在的后羿,人们都把他遗忘了,他的学生也背叛他了。逢蒙看到他倒下去,就赶来想杀害自己的老师。后羿却从地上翻身而起,说:“你小子,幸亏我留了一手!”这一手又是什么呢?——原来,箭飞过来以后,“啊”一声倒地不是真的倒,而是用嘴把箭衔住了。这样逢蒙就很狼狈,逃走了。但后羿到家后,仆人过来报告说:“不好了,先生,夫人跑了!”嫦娥奔月,到天上去了,连老婆都背弃了自己。后羿就发怒了,说“拿箭来”——他要重新“射日”,这次是射月亮。这里鲁迅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

这一段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后羿虽说已经落魄了,但雄姿仍在,可这仍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因为当所有的奇禽异兽被射死以后,他就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对象,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而且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整天纠缠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当中,这就导致了他自身精神的平庸化,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那种无聊和疲倦感。这里写的不仅是一个被遗忘、遭背叛、被遗弃的外在的悲剧,更有一种内心世界的变化所导致的内在生命弱化的悲剧。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讨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先驱者的命运问题,不只是指后羿,实际也渗透了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五四”过去之后,先驱者都面临类似后羿一样的遭遇与命运。

另外还有一篇叫《补天》,是写女娲造人的故事。这篇开头非常漂亮,用笔很华丽,在鲁迅的作品中很少见。我们看其中一段,大家要注意他用的色彩。

粉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䀹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我们可以想象:“粉色的天空”“石绿色的浮云”“金球般的太阳”“冷而且白的月亮”,是一幅色彩多么艳丽浓烈的壮阔的场景——女娲就在这种场景下造人、补天。而鲁迅最关心的,是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开始时,她精力充沛,兴趣盎然,拿泥捏成一团,扔出去,“哇”的一声,一个人就诞生了。她创造了人,有一种创造者的喜悦。但是不久,她发现,在她胯间出现了一个小人在嘀嘀咕咕告状,说别人的坏话。大概人都喜欢做这种事,尤其是中国人。女娲见到这样的人心里就烦了,心想:我怎么造出这样自私的、委琐的人呢?顿时一种无聊感袭上心头,她不想造人了,觉着造人没意思。就不像以前那样用心捏了,而是用树枝蘸着泥水一甩,甩出人模人样的一些东西来。她前边用心捏的都是聪明伶俐的,后面的则都一个个獐头鼠目。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眉清目秀的人,大概就是女娲用心捏的;那些贼头贼脑的,就是甩出来的。最后她疲倦了,以致累死了。

她刚死,那边就有一队人马来了,打着一个旗号——女娲之嫡系,然后在她肚皮上安营扎寨。为什么在肚皮上呢?因为那里脂肪最多,是最丰腴的地方。这有点滑稽,细细一想,又透出残酷:女娲是人类之母啊,她为创造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却连她的死尸都要利用,还打着“嫡系”即所谓忠实的继承者的旗号。前面我们看到的那段壮阔的场景、绮丽的色彩,到这里就全都消解了。我们就会感到荒诞,而荒诞背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感,这就是《补天》。

还有一篇小说《理水》,写夏禹的故事。夏禹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怎么写夏禹:“面目黧黑,衣服破旧”,而且“不穿袜子”,他一坐到椅子上就把两脚伸出来,大脚上长满栗子般的老茧。在鲁迅的笔下,夏禹是一个平民实干家的形象。不仅是他,他的助手也像“铁铸”般坐着,“不动、不言、不笑”,构成一个黑色的家族。鲁迅作品里就有这么一个“黑色家族”,而且鲁迅自己就是“黑色家族”的成员。许广平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对鲁迅有一个回忆,讲鲁迅先生给她们上课的情景。当时,鲁迅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大家都怀着好奇心,期待着他的上课。铃声一响,滚过来一团黑,只见鲁迅穿着一身黑衣服,黑浓的头发又粗又硬地直竖着,可不就是“一团黑”。在鲁迅作品中也就有这么“一团黑”:《理水》里的夏禹,我们刚读过的《奔月》里的后羿,下面就要讲的《铸剑》里的“黑色人”,还有《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野草》里《过客》中的过客等,都是黑色的人,鲁迅也就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生命感受都渗透到了这些黑色人的形象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在北大听讲座·文学镜像》刘国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