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中)

23.长干行:大唐爱情民歌

大家都知道《长干行》,是一首乐府诗。到了唐代,乐府诗基本都不能唱。李白的《长干行》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具有乐府民歌的那种淳朴特点,是历史上的名篇。常用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个成语都是从这儿来的。长干,就是古代南京的一条街道,《长干行》《长干曲》都是属于南方的乐府民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流行的通俗唱法。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想老公”,是写一个少妇在丈夫远离之后内心的独白。读这首诗,就像听一个少妇在跟我们说悄悄话一样,表达了她对爱情生活的甜蜜回忆,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深深思念。

如果她和丈夫天天在一起,她就会觉得丈夫讨厌死了,正由于分离了很长时间,所以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在古代这叫代言体——诗人代这个少妇立言的意思。他完全是模仿少妇的口吻,一起笔就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妾”在古代是女性的谦称,男性都谦称为仆,不管结婚或没有结婚都是这样。这里面是指结了婚的少妇。不要以为少妇是蛮大的年龄,最多就二十岁,甚至十八九岁。古代的人到三十岁就觉得自己老了。女人三十乱糟糟,这是古代的说法。现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观念不一样了。“妾发初覆额”,女孩子头发上有刘海,女孩有刘海,是在五六岁的时候。“折花门前剧”,小女孩拿一朵花在门前做游戏,就是这么简单——古代没有今天这些玩具。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她是说,后来她家里的这位郎君,从小就调皮捣蛋。“床”就是井旁边的围栏。竹马现在很少能见到了,在公园里还可以看到模型,现在是用电动的两头摇的那种。诗中那个竹马,就是两头翘,中间的部分触地,前面像马一样,小孩子坐在上边摇,写得特别优美。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个人好得简直就像一个人。两个小孩的纯情,是那样真,那样美,那样纯。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从这儿来的。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而且节奏相对来讲比较缓慢。“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几句写得非常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她说,“我十四岁就嫁给他,当他媳妇,真是羞死了”。

一个十四岁的姑娘,在那个时代嫁到别人家去当了媳妇,她真是羞得没办法,而且胆子又小,总是在墙角把脸低着,怎么喊都喊不过来,她就是不回头。

李白写的这些,一读就知道充满了甜蜜。想起过去,她真是觉得很美好。“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用现在的话来讲,她说:“到十五岁,嫁给他当了一年的媳妇,我才尝到了爱情的甜头,觉得非常甜美,非常幸福。”

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我们今天是先恋爱,后结婚,爱在前头,吵在后头,婚后吵得死去活来,恨不得要分手了。如今很多夫妻是凑合着过,那不叫婚姻,应叫“搭伙”,实在没办法,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很难说是古人幸福,还是今天的人幸福。这里说的“愿同尘与灰”,意思是赌咒发誓,要跟他同生死,共患难——看得出,她爱那个小伙子,爱得深,爱得真。

“常存抱柱信”,这里暗用了一个典故,《庄子》中有个尾生,他跟女朋友约会,后来大水来了,女朋友没有来,这个傻家伙不晓得跑,抱着个柱子被淹死了。“岂上望夫台”,怎么也没想到她会跟丈夫远离,自己今天成了望夫女。接下来,节奏就开始变快了,“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她老公大概是到三峡做生意。“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走了很长时间,原来等待他时走的脚印,现在都长了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从五月一直写到了八月,但不是像我们平常这样,五月完了六月,七月过了八月。时间在流转,诗也特别畅达。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到秋天,园子里面有轻飞的两只蝴蝶,写得实在是漂亮。“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蝴蝶就是成双成对的,她一个人还在独宿,这里写得很含蓄。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她说:“老公你要回来,就早点给我捎个信。”“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干在南京,长风沙在安徽的安庆这一带,就是说,“你只要有一个信回来,不管是千里万里,我也要去接你”。家里有这么纯情深挚的老婆,千里万里也要奔回来。这首诗就像一个少妇在说悄悄话,她的回忆充满了甜蜜和苦涩,她的语言单纯朴实,她的感情又非常真挚,这是典型的民歌风味。


24.比陶渊明更田园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李白的名诗,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一个主峰,在长安的郊区。这是李白年轻时候作的诗,他两次游长安,有次下了终南山以后,天都黑了。那个时候既没有电瓶车,又没有电缆车,李白就要找个地方住,碰巧遇上了斛斯山人。

“斛斯”是复姓,“山人”就是农家人,“置酒”就是给他酒喝。我比较奇怪,怎么总有那么多农民给李白酒喝?汪伦是一个,这个斛斯山人又是一个。是他掏钱买酒,还是人家主动款待,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可能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如果刘德华到我家来了,我也愿意请他吃一餐饭,估计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这是一首很著名的田园诗: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很可惜,他没有交代斛斯山人的名字,真是太遗憾了。要写明了姓名,那个斛斯山人就跟汪伦一样,真的“永垂不朽”了,李白怎么就这么大意呢?

这首诗充满了淳朴的牧歌风味,起头就说,“暮从碧山下”,这是典型的切题。“碧山”就是终南山,“山月随人归”,我读了以后,就感觉到“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一起走”,但是他写得要漂亮多了。月亮像人一样有情有意,“山月”这么亲切,“山人”又怎会寡情?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却顾”,就是回头,“翠微”本来是指一种青翠的东西,在这里是指看得有点模糊的山色——到傍晚了,慢慢什么也看不清楚了,眼前只有一片青翠的树林山色。“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这里是说,斛斯山人的儿子把柴门给他打开了。

每次读到这儿,我都感觉我们没有古人幸福。我们无论到哪儿去玩,不管是跟着旅游公司,还是自己去,到旅店去就挨宰。这诗里面描述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斛斯山人与李白像是老友重逢,他们随便而又亲热,“相携及田家”,“相携”这种亲热,如今只有在情侣之间见到,我们男同胞现在只“携”女朋友了,谁还和兄弟“相携”呀?见有客人来了,小孩也特别高兴,连忙为客人开门。荆扉就是柴门

进了“荆扉”以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眼前的农家庭院,真美得没法说,朴素恬淡诗意浓郁,翠竹把他引入幽静的小径,女萝藤蔓轻拂他的衣服。主人那么热情,青萝也很多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欢言”的“言”字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欢言得所憩”是说今晚找到了好人家借宿。他老人家一高兴了就要喝酒,一有酒喝就更高兴了,更别提和主人一起痛饮了。“挥”就是举杯喝酒。

“长歌吟松风”,三杯酒下肚,他就开始引吭高歌。“松风”是个曲子,古代有乐府琴曲叫《风入松》。“长风”与“松风”相互应和,歌声与松涛彼此共振,李白酒后真的唱疯了。“曲尽河星稀”,是说银河的星星渐渐隐去。唱得尽兴,天已快亮。“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客人醉了,主人乐了,两个人都忘记了人世的机巧,世俗的机心,真是快乐得不知谁是谁了。

有人说,这首诗大似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夫之却说:“清旷中不无英气,不可效陶。”意思是说,这首诗清旷中有一种逼人的英气。王夫之从来认为陶渊明诗中有一股英气。清朝人龚自珍《杂诗三首》之二也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他们都认为陶渊明其人有豪气,其诗有“英气”,如陶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但陶渊明现存的大多数诗歌,表现出一种悠然恬静,即使饮酒也冲和淡定,如“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很少有李白这种“长风吟松风”的张扬,更没有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

李白这首诗,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味,像陶渊明田园诗一样淳朴,也像陶渊明诗一样纯真,但比起陶渊明来,李白这首诗纯真中又多了一份豪放。


25.什么叫天籁?

先看看《秋歌》。这种诗歌只要念一遍,就知道它好在哪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王夫之读了以后说:“前四句天壤间生成的好句,都被太白一个人捡去了。”这个评价有一点点幽默,有一点点羡慕,说不定还有一点点嫉妒,这说明李白写得真的是好。男女相思容易写得缠绵细腻,而李白这首诗却写得非常开阔、非常大气,同时又非常细腻。这首诗一共六句,一句赶一句。一气呵成就是这个意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到了秋天,大家都去缝制冬衣准备过年,要给远在外地的人带去,那么自然就开始有相思了。月色之外,又加声音,“一片”之后,又接着“万户”,可见,虽然点明“长安”,诗意却是泛指,月光不限于一处,捣衣声也不止一地。

已有了月,还有了声,怎少得了风?果然风就来了——“秋风吹不尽”,“一片月”“捣衣声”“秋风”都勾起思念之情,而且一个比一个撩人,哪个少妇要不想老公那才怪呢。所以就来了第四句,“总是玉关情”,这五个字出人意外,除了李白谁写得出来呢?上句“秋风吹不尽”,你以为李白是说吹不尽树叶,吹不尽落花,谁料到他是说“吹不尽”“玉关情”?他不仅把长安月写活了,把捣衣声写活了,把秋风写活了,也把少妇的“玉关情”写活了——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把全诗都写活了——这首诗漂亮、大气、开阔、深情。

既然“总是玉关情”,就逼出了第五六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后两句点题:“什么时候能平息边塞,什么时候能扫平胡虏,让我老公从此不再远征,让天下夫妻从此不再分离?”这两句就像秋天自然卷起秋风一样,是天下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唤。有了这两句,全诗不只大气、美丽,而且深沉。

李白的诗歌语言就不用说了,他的诗歌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觉特别敏锐,出语特别自然。读李白的诗,觉得他一张口就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太神奇了,谁读了都会惊叹,谁读了都会嫉妒,所以清朝人说,别人写诗都是吟出来的,而李白把口一喷就喷出诗来了。读这首诗就可以感觉到,他的确是把口一喷就喷出诗来了。像别人的诗,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不是说不好,但一读就知道它们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结果。而李白这才叫天籁,好像脱口而出,一派天然,知道很好,但又说不出好在何处。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