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谁说李白没有深度?
和上面的《子夜吴歌·秋歌》一样,《关山月》同样是写征夫思妇的男女之情,但又不限于男女之情,又都同样写得开阔、大气、深沉、漂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的主题在唐代非常常见,把几个关键词说一下就行。先把诗中的词语和地名交代一下,便于后面的理解。玉门关,大家都知道,在今甘肃敦煌西,唐代通往西域的关塞。天山,汉代称甘肃西北的祁连山为天山,唐代又称伊州、西州一带为天山,都在今新疆境内。白登,就是今天山西大同附近,当年刘邦曾经在这个地方围剿匈奴,后来自己被围了。青海湾,湖名,今天青海省西宁的周围,原为吐谷浑居地,唐高宗时被吐蕃吞并,唐代曾多次在青海一带与吐蕃作战。戍客指守边将士。高楼在此处特指“戍客”在内地妻子的居所。
这首诗寓月托风以寄相思,诗情谈不上新异,诗艺堪称新奇,最大特点是用健笔写柔情,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诗人把相思的柔情,写得如此莽苍开阔、写得如此清空舒卷,非常大气。他一起笔就写得好,“明月出天山”,为什么叫天山呢?原来匈奴把天叫作祁连,后来就沿用下来,天山是祁连山的音译。“苍茫云海间”,我们不知道李白是否去过那个地方,但他老人家的想象太逼真了。明月、天山、云海,一轮明月在天之下,在云之上,莽莽苍苍,这叫大手笔、盛唐气象。
征夫思妇的男女之情,谁会像这样来写,从“天山”一直写过来?大概只有李白有这样的想象,也只有他有这样的魄力。
更有气魄、更加美妙的诗句还在后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几万里的长风,你见过吗?王之涣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无理而有情,春风怎么会吹不过玉门关呢?难道玉门关外就没有春天了?所以说它无理。要是春风能吹度玉门关,这个季节早进入了春天,玉门关外怎么见不到一点春色呢?戍边士卒太想看到内地的春天了,他们太想念家乡了,所以说它有情。李白偏偏说,万里长风“吹度玉门关”。玉门关内的长风吹到了关外,关外戍边士卒的心儿飞到了关内妻子身边,这两句写士卒东望思乡,“吹度玉门关”,既“合情”又“合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汉代刘邦曾在白登道一带剿匈奴,后来反被匈奴围困。在青海一带,唐朝军队常与吐蕃交手,展开争夺地盘的拉锯战,有时战争非常惨烈血腥。从汉到唐边境就没消停过,这就引出了“由来”二字,长期以来“征战地”,只见人送死,不见人生还,而送死的又都是草民。这四句非常深沉厚重,非常有历史感,当然也非常悲凉。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在边疆的征人想关内的老婆,在家里的老婆想戍边的老公,古代把这种写法叫“双绾”,也就是同时写两边。“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紧承前面的“不见有人还”,边疆的士卒意识到没有生还的希望,望着“边邑”,想着妻子,满脸痛苦,两眼绝望。而在家的思妇呢?“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她们对万里之外的丈夫,不只是深深的思念,还有无穷的牵挂、不尽的担忧。无论是思念,还是牵挂,或者担忧,除了深更半夜一声“叹息”,她们什么都使不上力。丈夫不得不去边塞,她们也只好在家里苦等。丈夫去边疆后,活见不到人,死见不到尸,只给她们带来不尽的痛苦、不尽的思念。
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这个巨大的问号引发深层的思考。李白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还不是以健笔写柔情,而是他将“不见有人还”的历史悲剧,与“思归多苦颜”“叹息未应闲”的人性悲剧,放在“苍茫云海间”和“由来征战地”巨大的时空中展现,全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情感悲壮深沉。
27.敬亭山老兄,你好!
天才都很敏感,李白是天才中的天才,所以他的敏感也同样翻倍;而敏感的人对情感的体验更加强烈,你不难想象,李白快乐起来,比我们更加快乐,他要是孤独起来,也比我们更加孤独。所以,他的快乐写得很神,他的孤独也写得很绝。有位大人物说过:“天才从来是孤独的。”杜甫在《不见》中说: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世人皆欲杀”,可见他多孤独,即使不是举世无知音,最多也只能算上一个杜甫,至少杜甫是这样认为的。至于李白是不是这样看就无从知晓了。所以李白有不少诗表现孤独,先看《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独不好写,比如说你感到孤独,你怎样表现出来呢?至于我,除了嚷嚷“我好孤独,我好孤独”以外,再想不到别的表现手法,可叫嚷“我好孤独”,不仅难让人感动,还让人讨厌——谁喜欢身边人天天哭诉呢?现在我们把这叫“负能量”。李白不一样。“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说所有鸟都讨厌他,看到他掉头就飞走,没有一只鸟儿不飞走;所有的云彩好像也讨厌他了,头顶那朵孤云也不愿意跟他为伴,悠闲地飘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说,“会飞的鸟儿飞走了,能飘的云儿也飘走了,敬亭山老兄啊,现在只有你不讨厌我,我也不讨厌你。”为什么敬亭山不讨厌他呢?因为敬亭山跑不了。
云是“孤云”,可它宁愿孤独,也要远远地躲开李白,不愿跟李白在一起,你们现在能体会到李白的孤独吗?所有能动的东西都走开了,只有敬亭山还在那儿与他面面相觑,他觉得敬亭山格外可亲、格外可爱,他只与敬亭山有精神交流。他和敬亭山越是“相看两不厌”,越是表明他厌恶俗人,俗人无疑也很讨厌他,越是表明他内心的孤独。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特别崇拜李白,他不也说过“十有九人堪白眼”吗?
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这样一种奇妙的感觉,大概只有李白才有,后来的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许是受到了李白的影响。不妨拿柳宗元的《江雪》做一比较,《江雪》也是写孤独,也是古今第一流的好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一生孤傲,可不是一般的人。中唐有几个人是很牛的,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真是有一点大国气象。他们虽然没有李白那么牛,但也很牛,每个人都非常有个性、非常有学问、非常有才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气非常严寒,没有人影,不见鸟踪,但偏有不怕冷的“孤舟蓑笠翁”,此时此刻,他居然一个人“独钓寒江雪”,读起来全身冷飕飕。这首诗多么冷峭、孤傲!“蓑笠翁”是柳宗元的化身。他在严酷的政治打击中被贬到永州,但他没有低头,准备东山再起,他说:“老子不服输。”两首诗都好,但是风格不一样。柳宗元写得孤傲、冷峻,李白则想落天外,精神固然孤独,风神却极飘逸,读他的诗感到非常奇特,所以人家说李白是仙人,除了因为他相信道教以外,还因为他的想象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28.越热闹,越孤独
《月下独酌四首》第一首,是李白另一首表现孤独的名作,它比《独坐敬亭山》更为人传诵: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看李白写得多好,“花间一壶酒”,他老人家总是把气氛营造得特别好。在花间品酒,地方好,情调好,气氛也好,原以为他要痛饮一场,岂料突然反跌,来一句“独酌无相亲”,有香花,有美酒,有良辰,却没有知音。“无相亲”的孤独,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人都害怕孤独,阮籍当年就说“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要是举世无相亲,你想想那是多么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刚才写得非常孤独,现在又突发奇想,很快就热闹起来了,月亮、李白和李白的影子,不刚好“对影成三人”了吗?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二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陶说“我想倾诉,但没人想听,更没人附和,只好与自己的影子饮酒了”。李白这两句可能是受了陶诗的影响,但他比陶写得更生动形象,也比陶写得更加热闹动人。陶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而李白则是“对影成三人”。他把月和影都当成了“人”,可见他多么渴望交流与温暖。
可是,月和影并不是“人”,所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举杯邀明月有什么用呢?明知月亮不知道什么叫饮酒,还要“举杯邀明月”,明知影子随人也是枉然,他晃动影子,晃动的也还是自己。但是他没有办法,还是要“暂伴月将影”,“将”就是与、和的意思。他说,他没有办法,现在只有和影、月亮一起跳舞了,因为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行乐须及春”。大家注意,这个“春”字,在结构上紧承前面“花间”的“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未必在唱歌,也未必在跳舞,但是他写得特别逼真,把假的写得活灵活现。“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前面十二句,李白是写孤独,但是写得特别热闹。他越是写得热闹,他就越孤独。再看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突发奇想,说要跟月亮做无情的、不能交流的结拜兄弟,一直到天国去相会。这首诗明明是孤独难耐,他偏要写得热闹异常,越是热闹,越是凄凉。明明知道月之无情,偏要与它共舞,与它对饮,可见诗人是多么渴望倾诉、渴望理解。像李白这种非常敏感的人,特别害怕孤独。
我们总是说,一个人太聪明了未必是好事,你想幸福就要憨一点,如果你太敏感就未必幸福。我就属于憨一点的人,所以我有的时候比较幸福,但我是半憨半不憨,所以头发就白得比较多。《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两首诗,有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人与物交流,以物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其次是它们极尽奇思异想,特别是第二首,明明只是“独酌无相亲”,却偏偏写得热闹非凡,又是饮,又是歌,又是舞,好像满屋子酒友和舞伴,越是热闹就越显孤独;再次,连苦闷孤独也写得旷达天真。
29.诗仙原来是个情圣
先看《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若耶溪”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这首诗是李白早年到江浙去玩写的。跟《越女词五首》一样,都是他年轻时候写的。
马路上那些年轻小伙子,眼睛往往喜欢朝女孩那儿瞟。当然,不仅年轻人是这样,我们这些老头儿也是这样。“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采莲女的脸像荷花,她的衣服像荷叶,隔着荷花和别人笑语,声音欢快而又圆润。
“日照新妆水底明”,假如直说她的新妆特别漂亮,那可能有点呆板无味,说她的倒影映在水中明媚动人,语言便显得非常新颖。“风飘香袂空中举”,古代女性的衣袖特别长,初唐上官仪有“水袖飘香入浅流”的诗句。如今的女孩夏天穿短袖都算是传统或者复古,许多女孩穿吊带背心。唐代女孩哪怕采莲,衣袖照样也很长,所以才有“风飘香袂空中举”的风姿。这句把女孩的飘逸轻盈,写得真是勾人魂魄。后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风吹仙袂飘飖举”,无疑是受到了李白的影响。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水中采莲的姑娘动人漂亮,岸上骑马的小伙潇洒风流。“游冶郎”指出来寻乐子的青年。他们三三五五掩映在垂杨中,全被采莲姑娘迷住了。“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紫骝”是一种毛色枣红的马,它看到采莲姑娘好像也动了情,一声长嘶震得落花纷纷。美女、鲜花、红莲、绿水,谁见了都会销魂。“踟蹰”就是徘徊的意思,徘徊流连也是枉然,水中的那些天仙般的美女,看得见,够不着。
对当事人来说是“断肠”,对读者来说是好戏,要是一谈就成未免老套,“断肠”反而留给我们许多念想。古人称道这首诗“丽景丽句”,其实这还说得不全,此诗的特点应当是:丽人、丽景、丽句。
另一首爱情名作《春思》,与《采莲曲》异曲同工: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就是春天的相思,此处的“思”是名词,当读去声。这首诗写爱情的忠贞,被千古传诵。同一个春天,在河北、东北可能是刚刚露脸,还只是“燕草如碧丝”,到了偏南一点的陕西,到处已是春意盎然,满眼的“秦桑低绿枝”了。只有走南闯北的李白,对季节物候的变化,才能够感受得更为真切。前两句的“燕”“秦”相对,暗示了后面的“君”“妾”遥隔。
春光潋滟,春景撩人,所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你在燕地北国想我的日子里,也正是妾想你想得最伤心的时候”。空间上分隔两地,季节又同处春天,丈夫与妻子也同一心情,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古人说的“心心相印”。他的诗歌语言脱口而出,读起来像水一样清澈。“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为什么这样写?
秦地的妻子埋怨说:“你这个春风,明明知道我丈夫不在身边,干吗要跑我的罗帏来撩人呢?你怎么这么烦人呢?”表示对她丈夫的忠贞,不仅别的男人不能跑到她的罗帏,连春风都不能藏入她的罗帏!真是夸张,这种表现方法,大概也只有李白想得出来。这种类型的诗歌,读起来字字欲飞。《采莲曲》明艳动人,《春思》细腻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