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他写泰山之广袤,整个齐鲁都被泰山笼罩。“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座山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有的地方出太阳,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阴,有的地方晴。他一直写它的辽阔、壮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最后两句写得特别好,有典型年轻人的盛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在远望泰山,还并没有上泰山。他说,他一定要上到泰山顶的尖角上去,到时整个齐鲁大地都在他脚下。年轻人气盖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读一读“一览众山小”,你就明白什么叫“目空一切”了。
这首诗一读就知道是盛唐人写的,强悍,狂放。用现在的话说,一个年轻人真该有点狂。如果年轻的时候一点都不狂,将来可能就有问题——年轻人宁可骄傲,也不可自卑。
杜甫一辈子非常自信。好像盛唐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最好的是李白,其次估计就是杜甫了。杜甫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前程一片光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在比较倒霉的时候写的。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即使比较倒霉,也仍然非常自信: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上大学前我就读过这首诗,原来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恭维别人,上大学后才知道,杜甫是说他自己的,我的天!
他说他觉得自己特别杰出,要赶快在社会上占一个好位置。他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说他要使皇帝像尧、舜一样伟大。
幸亏这首诗是杜甫写的,在他那个环境中,儒家的思想使他获得了一种非常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了他非常稳健求实的个性和深沉博大的胸怀。齐鲁探亲以后,杜甫回到老家,在首阳山下盖了一间茅屋,在那儿连续刻苦用功了几年。
人真要有点气魄,要有点毅力,要有点恒心——他在那儿赌咒发誓,对着他的远祖说,“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杜甫连续读了几年,到天宝三载遇上另外一件大事——李白来了。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赐金放还”说得比较文雅,实际上就是给他一笔钱,让他立马滚蛋。李白很痛苦,从长安到了洛阳。洛阳是文人荟萃的地方,李白当时已经是天下扬名的大诗人,杜甫还什么都不是,一点名气都没有。于是,杜甫就慕名求见,李白赏脸,让他见了一面。
李白是很有名的人,比今天的刘德华还有名。杜甫是李白的崇拜者、粉丝,他被李白浪漫的风采迷住了。他听了李白的话,去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求仙访道,在山东遇上了高适,三个人从夏天弄到秋天,仙人、仙草、仙丹都没有弄成,杜甫熬不住了,就给李白写了一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和李白的个性气质大不一样。一个嗜酒大气、豪放任性;另一个稳健理智,进取求实。很快,三人就各走一方,李白下江东,高适回梁宋,杜甫独闯长安。
杜甫到了长安以后,生活很狼狈。他到长安是考进士,结果一考就落榜,落榜后他的日子就很难过。看看这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人的每一阶段,总是有很多难熬的时候。我们常祝福别人“一帆风顺”,这当然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一帆风顺”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如果不顺的时候,就想想杜甫。为什么要“朝扣富儿门”?早晨没有饭吃,敲门求饭吃。为什么“暮随肥马尘”,要跟在别人马屁股后面跑?没地方住。用今天的话讲,这时候的杜甫就是典型的“北漂”。杜甫还有家室——他结了婚,有好几个孩子。当时的生存环境很糟糕,他就把他的妻子、儿女放在郊县,自己一直漂在长安。
这个门卫的工作他也干了,为什么?因为那是在首都,在首都脸上有光倒在其次,关键是可以实现他“致君尧舜”的理想。接受这个官后,他写了首诗。诗写得很搞笑,诗名就叫《官定后戏赠》。戏是嘲笑、嘲讽,那是自嘲: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他说,不想做河西尉,要是做河西尉总要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耳熟能详,这个很难受,他坚决不干。“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他年龄大了,不想到处跑,当一个保管员、当个门卫还好一些,又不动脑筋,这里真是很逍遥——他这是调侃自己。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因为他爱喝酒,一定要考个公务员,好有点薪水混一口饭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让他当保管员、当看门人,实在是太感谢了,感谢“圣朝”,感谢皇上。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自己不想隐居,现实又做不成官,这非常糟糕,他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在长安的这十年困顿、十年蹉跎,你想该多难受。
在唐玄宗的晚年,社会急速滑向腐败,杜甫的太太寄居在奉先县,他一个人留在京城。天宝十四载的冬天,他才真正对上层的腐败、社会的不公有了感受。那年的初冬,他回家去看妻子儿女,沿途看到全是讨饭的人。他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最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已预感到国家要大乱,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总觉得要出问题,诗的最后他说,“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其实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在河北起兵叛乱。但是因为当时的通信技术不发达,他无法知道大难已经来临。
等他看完妻子儿女,回到朝廷的时候,叛军已经攻陷了洛阳。
仓促之下,唐玄宗把正在西南打吐蕃的哥舒翰大将内调回来守护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是从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哥舒翰的军队刚到潼关,还没有布防,安禄山的叛军就长驱直入,攻破了潼关。
整个长安没有屏障,完全暴露在叛军之下。为什么叛军这么猖狂?为什么那么强大的大唐帝国这样不堪一击?因为唐玄宗老想打别人,东北的高丽、西南的大理——那个时候叫南诏,西藏这边的吐蕃、新疆那边的回纥,他全部想开边,想把版图扩大。重兵全部在四方边境,国内完全空虚了,没兵,一打起来,他没办法回防。
叛军在长安兵临城下,唐玄宗狼狈逃跑,很多大臣根本就带不走,很多文人都来不及逃走,长安一片狼藉,很多名人被叛军从长安捉到洛阳。
管员算个啥,还不够叛军捉的资格。朝廷不管他,叛军不理他,可他为国家命运急得要死。这时他写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这首诗中,说到“国”时,总会说到“家”,同样,想到“家”时,总忘不了“国”:“感时花溅泪”言“国”,“恨别鸟惊心”想“家”,“烽火连三月”言“国”,“家书抵万金”想“家”。
左拾遗是一个谏官,官位不高,但是地位很重要,可以经常面见皇帝,向皇帝递奏折。当了左拾遗以后,杜甫很认真,天天想着皇帝哪里做得不好,总是提意见。时间一久,唐肃宗没耐心了,谁喜欢别人老提意见呀?后来就想法儿把杜甫支开,让杜甫回家看看老婆孩子。
杜甫这时才感觉不妙,但他又不知道错在哪里——说实话,他不是当官的料,虽然他忠君,但君并不爱他。没过多久,唐肃宗收复了长安。杜甫探亲回来后,就在长安继续当左拾遗。但是在长安期间,他一直很不得意,经常要值班。每次轮到他值班,他就特别认真,一晚都不敢睡觉。
有一首诗《春宿左省》,从中可以看到,他做左拾遗期间过的真不是人的日子:“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因为上朝很早,他怕睡过了,从四点钟就问,不知道天亮了没有。看看人家李白在朝廷做翰林学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潇洒放纵,再看看杜甫做左拾遗,“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又是多么拘谨小心。
他在做左拾遗期间,《曲江二首》这两首诗写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春天来了,而他却感到很痛苦。“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春花快要凋零,春天马上要尽,而他自己事事不顺,他感到非常难受,要喝个酩酊大醉。
李白的诗,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语序非常正常。杜甫这些诗,语序颠三倒四,由此可以看出唐诗语言的变化,这点以后再谈。“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再辉煌的人也要死,再大的富贵也要没落,功名富贵有什么用,活着又有什么意思?“细推物理须行乐”,参透了社会、人生的道理,还是饮酒吧,“何用浮名绊此身”?他为什么说不要浮名?他认清了现实,自己已经得不到浮名,他要求得心理平衡,就把浮名说得一塌糊涂。其实,杜甫从来没有看破红尘。
比如说,我现在想做个亿万富翁,那我肯定做不到,我就安慰自己,亿万富翁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吃几两肉、睡一张床,还不是和现在一样?我不当亿万富翁,天天在家里吃得好,还免得想那些鬼名堂,感觉好幸福。
“朝回日日典春衣”,上朝归来,天天都去典当衣服,典当的钱都喝了酒,“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是个风景区,他到风景区去喝酒。
“酒债寻常行处有”,附近没有哪个酒店,他不欠人家的钱。“人生七十古来稀”,上一句“寻常”是数次,所以对“七十”。最后四句写得真好:“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字字句句里,真的能感觉到他很苦闷,情绪很低落,像杜甫这么执着的诗人,无望到发誓要及时行乐。
杜甫忠心却招君厌,他从夏天开始当左拾遗,到秋天,唐肃宗已经不喜欢他了,就把他叫过来说:“杜甫,你是不是好长时间没有回家看妻子儿女了?”这个时候杜甫就感觉到大事不好,国家大难正要忠臣,怎么让他回家去看老婆呢?
但是皇帝让他回去,他又不敢不回,没办法,他就回去了。沿途写了很多诗,回家以后,写了有名的《羌村三首》,还有著名的长诗《北征》。下面这首《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声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是故乡明”,无理而有情,打动了一代代异乡游子,不仅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他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水翻过秦岭山脉,就是李白《蜀道难》里写的那个地方,来到今天的成都。现在从成都坐火车到西安,要在山洞里面穿过,可想当时翻过秦岭山脉多难——崇山峻岭的,老虎多、豺狼多,蛇也多,什么危险都有,他们一家老小居然都能活着来到成都,已经属于了不起的奇迹。
杜甫老人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总跟着民族一起受难,他受了很多很多磨难,但他从来没有灰心丧气。
严武让杜甫做了工部员外郎,后世常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本来是朝官,但他属挂衔,就是一个闲职,不管怎么说,他因此成了国家公务员,就有饭吃了。
杜甫在成都的锦江旁边盖了一间茅屋,日子过得比较安宁,就这样过了两三年的时间。他老人家只要日子一安宁了,诗歌的风格就变了。比方说《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