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知时节”,真是有情有义,全诗无一“喜”字,而字字都洋溢着喜气。还有一首叫《江村》的七律,让人印象深刻:“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我特别喜欢读这首诗,诗中还写他和老伴的爱情,“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自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微躯此外更何求”,看来,他对自己眼前的生活相对满意,“相亲相近水中鸥”,是他与老伴恩爱的写照。
还有名作《客至》和《宾至》,其中《客至》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人珍惜并享受友情的温暖。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偶尔也有一点不高兴的事。比方说,有一年秋天来了,一阵秋风把他的茅屋吹破了,他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感天动地的杰作。
听说全部叛军都消灭,八年动乱总算结束,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激动得热泪盈眶,写下了不朽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诗情通常非常沉郁,这是他平生最快意的一首诗,气势上一气贯注,从首至尾字字欲飞。
严武将军再回成都不久,突发暴疾去世。他一死,蜀中大乱,杜甫就开始离蜀,从成都慢慢流浪到白帝城、三峡夔州。他在夔州一待就是两年。
有些诗人虽然早熟,但很快就早衰,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一直保持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在晚年达到了诗歌创作高峰。
“白头搔更短”,还是四十多岁,杜甫这个时候估计头上已经没几根头发了,而且全是白发,那个时候又不能染发。“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没有几根头发,还不断地抽簪子,明显是急得抓头,可见他对国事忧心如焚。
四十多岁前到处干谒流浪,好不容易做了左拾遗,很快又被贬官外放,只是在成都依人作客,过了两三年好日子,晚年又开始了长期流浪——他一生太苦了。从那个巨大的变故中,他不仅是看到了时代的天翻地覆,而且体验了巨变中的人性,目睹了巨变中人民的劫难。所以,他能够反映那时民族的心理,能够把握那个时代的本质。
杜甫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但他成年以后却是在社会由盛转衰、由治变乱的过程中度过。国家的由盛转衰,社会的沧桑巨变,个人的痛苦磨难,这一切玉成了杜甫这位伟大诗人。
历史把他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使他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历史的进程。求实、理智、稳健的个性,使他能深刻地把握社会的本质,因此杜甫获得了“诗圣”的桂冠,杜诗也荣获“诗史”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