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和她的诗(下)
李尚飞
就在这样的荏苒时光中,她渐渐地走过了属于一个女子最靓丽的阶段而迎来了不惑,对于当时的诸多女性,这已是“徐娘半老”了。在这中间,当走出那灯红酒绿的场围之后,当那夜色携着一丝透明的寂寞淹没了她的身心的时候,回观自身的来处与去处,她不由得会生出那么一种作为诗人解脱不了的凄凉和幽怨。而“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秋泉》)则成为一种常态。这大概就是许多人评价她的诗歌“情调伤感”的原因:无论如何,她的情感世界始终存在着一片巨大的空白;无论如何,她有着纤弱而多情的一面;无论如何,她有着强烈的连自己也解释不清的向往,而那种向往却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得渺茫起来。于是,便有了诸多宛转深沉的作品的诞生,其中从《赠远》二首中,我们约略可以窥见她的心事: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这是典型的闺怨诗,从薛涛哪怕落籍也没有嫁人的角度看,属于代人赋。闺怨诗,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反映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往往有所寄寓,尤其对于薛涛这样的女性诗人而言。
第一首诗写秋天的怀念。那时,蜀山秋晚,芙蓉花已凋谢,池塘一片寥落残败。在这样的季节打开来信,仍然是解脱不了的忧伤;男人自有男人的事情,他们横戈马上,征战塞外,不论是捞取功名也好,还是抵御外辱也好,这都不是一个女人所关心的,她们关心的,只是丈夫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于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往往登上楼去向远处眺望。
第二首诗写春天的情思。袅娜的蒲叶已经长得很高很盛了,已是暮春,那花就凋落在你所在的边塞的溪水中了吧?而我得到的音讯,却是你依然不能跳下战马回归家乡,那我还能如何呢?只有以袖拭泪了。
这两首诗写得极佳,是闺怨诗中的杰作。它好就好在全诗纯粹是从女子角度出发,用的全是深闺女子的口吻和心理。是的,对于男人,你们是自愿也好,被动也好,有着许多的军国之事需要参与,但作为一个少妇,我只知道关注个人的婚姻幸福,我只希望能获得正常的夫妻生活。如果这个愿望达不到,那我所能做的,就只有遥望,只有哭泣。
从这样的诗作中,我们依稀也能窥见薛涛的寄寓之意:在那些花谢花开、云来云往的日子里,她始终拥有一丝纠缠着她、围裹着她的孤独,哪怕在那些达官显贵面前如何从容,哪怕远播的声名为她带来了诸多的荣誉,当她回归自己内心的时候,她还是会感到冷落和悲愁。作为一个女子,她渴望着一份爱情,渴望着那份炽热能将她带上更高的台阶,并让她常常虚空的心灵有一份饱满,除此而外的其他获得,都没有这个希冀这样强烈,这样旺盛。
在那段时间里,她就生活于希望与等待之中,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而她的年龄则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得老大了,那份殷切,那份热望,就隐在她的心底,变得更为透明,也更为深沉。“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像这样的诗歌,就沉淀着她的心事,她似乎感觉到,很有可能,这种心事最终会随着那飘飞的杨花,落到暮年的白发边。
就在这样的失落渐渐地控制了她的时候,一个男人,一个改变了她情感历程的男人,从长安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蜀地,走到了她的身边,并占据了她整个的世界。他,就是元稹。
元和三年(809年)的春天,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西蜀,他这次的出行,还附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见一见薛涛。在此之前,薛涛的声名已经传到了长安,元稹也早就知道了她,但却没有机会相识,而这次出使,则为他长期以来的心愿实现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诗名远扬;一个花季早过,风韵犹存,别有才调;一个早就埋着结识交往的心思,一个则于孤寂中盼望着一份灌溉心田的激情。两人相见,很快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元稹这个京城清贵暂时抛掷一切,扑入那块甜蜜的温柔乡里,而薛涛,仿佛到此时,才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积郁已久的热情像火山一般喷发出来,浑然忘却了今夕何夕。那一年,元稹31岁,薛涛42岁。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热情涌动,心潮起伏,诗人,有时候需要的,就是这个。它激荡了她的身心,催发了她的灵感,在让她红晕了双颊、颤抖了双手的同时,也让她的诗思得到了迸发,于是,有了今天读来都令人心颤的诗歌的诞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鸟》)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鸳鸯草》)
“双栖”“共飞”“同心”“鸳鸯”“但娱”,流露出来的,是欣悦,是满足,甚至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这是热恋催生的杰作,这是爱的歌吟,爱的结晶。从一个角度来说,很难相信一个年逾不惑的女性能吐露出如此甜美的语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可以想见作为一个诗人的她对那份迟来的拥抱的感激——命运还是没有辜负她,还是最终赐予了她一段让她倍感甜蜜的感情,从而使她焕发出簇新的光彩。
当时与她交往的名士才人很多,其中包括闻名后世的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他们之间,以诗文的形式彼此酬和是常有的事,而让薛涛寄于深情的,却只有元稹。是这个男人填补了她内心的空白,是这个男人让她拥有了第二春。
但这样的相聚时间并不长,也就三个多月,元稹就离开了蜀地。他回到长安后,给薛涛寄了一首深情款款的诗:
锦江滑腻峨眉秀,化作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在这首诗中,他把薛涛与汉代的卓文君并提,指出是蜀地秀美的山水孕育了这样的女性诗人,她们诗句巧妙,文章鲜艳,使得男性作家自叹不如。分别之后,他对薛涛是引领而望,思念不已。
而薛涛呢?品尝过情爱的蜜汁之后又恢复到原先冷落的日子,那份幽旷,那份清寂,那份渴盼是显而易见,她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到了不可遏抑的程度。细雨清风之时,潺潺流水之畔,她捻起笔管,将那份入骨的相思谱入了诸多的诗作中,其中的《春望词》四首,最能表现她当时的情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这些真是难得一见的情诗,将别后的思念表达得直白而深挚,热切而哀怨,宛然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被喷薄而出的爱恋之火烧得脸颊红润,心湖荡漾。
美艳的花开时,你不在;枯萎的花落时,你不在。而我对你的思念,就贯穿了整个花开花落的过程。
我想揽过草来结成同心的样式,然后将它赠予你,在那个过程中,我暂时地忘记了别离的忧愁,可一声春鸟的啼唤,却又把所有的哀愁勾连了出来。
眼看季节已晚,我也似乎瞅见了生命黄昏的白发,但与你的相会却仍是一片渺茫。我和你同心而不能相聚,唯有将那份心意空自寄托于结草这种行为了。
满枝的花朵,引发的是我与你的两地相思,早晨梳妆打扮时,我是泪流不止,像春风一样的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从这样的诗歌中,看到的,是薛涛的一往情深,那个时候的她,就把所有的心思寄放在远方那个男人的身上,为他寝食不安,为他辗转反侧,为他寤寐思服。她似乎忘记了一切,处于一种极为迷蒙混沌的状态之中,所有的意愿,都指向与他的相聚。透过这样的诗歌,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她的形象:就神不守舍、无情打采地处身于她所寄居的浣花溪,眼睛里,一会流露出追怀往日相会的甜蜜,一会流露出相逢无期的失落。她已经深深陷入情爱的罗网,浑然不知身在何处了。
而元稹,我们完全相信,在那一阶段,他也是投入过真情的,他对薛涛的爱也是发自内心的,他对薛涛也是牵系不忘并且梦想着再次相会的。但这个男人的爱来得快,也去得快,当他有了其他吸引了他目光的女性时,他就将那段感情、那个女子忘却了——这是他一贯的作风。最终,薛涛在等待许久之后,得到了元稹移情别恋的消息,而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则应该是出于告诫和同情,寄给了薛涛一首诗,其中说“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五陵溪”,一个“隔”字,在于劝薛涛死心。两人的爱情由此画上了句号。公元831年,元稹在官任上猝然去世,白居易哭天抢地写了篇《祭微之文》,而薛涛却保持了缄默。
浣花溪畔的薛涛,在时间的消磨中,最终藏起了那块对方负情带来的伤疤,继续着她清冷而有味的诗意生活。她“别模新样小幅松花笺”,创造性地改造了纸张,在那上面依旧写她的诗歌。她脱下旧时衣裙,披上了一层道袍,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对过往生活的告别,慢慢地将心事沉淀,变得悠然而沉静。“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她走出了原来的圈子,将眼界放得足够开阔,写下了许多像这首《登筹边楼》一样的关怀现实的诗歌。最终,暮年来临了,渴望着一份清静,渴望着摆脱喧嚣的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了成都碧鸡坊,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她离世的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那个墓,就静静地依在锦江水边,静静地隐在竹林深处,它的上空,不时传响几声清脆的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