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是为了什么
在王阳明之前,诸多的贤者就有关于读书的许多精辟议论和见解。其中,与王阳明的读书观有所接近的,当属韩愈。 韩愈曾说:“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在王阳明之前,诸多的贤者就有关于读书的许多精辟议论和见解。其中,与王阳明的读书观有所接近的,当属韩愈。 韩愈曾说:“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新年的第一天。在我的理解中,时间只是一个流程,它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我们规定某一年,某一天,某一日,某一时,只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并不能改变时间的本质。 但既然这么规定了,那么,按照世俗的观念应该要重视的,于是,新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内涵,于...
梁漱溟先生在一篇名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见《出世与入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爱活动的,是活动使人生机畅发。作为生命出现的人,内里总是蕴蓄着一种力量,只有借助于活动,这种力量才能得到发挥,而这个人的人生,也...
就是那样,在一本书之后,知道与之相随的还有三本书,于是,开始了满怀渴念的寻找。 然而,与不经意间得到那本书一样,那种性质的寻找注定就是一种别样的等待:等待着忽然的某一天,它出人意料地闪现在你的面前。那时,仍然是天朗气清,日光耀眼,仍然是那几...
古人尤其宋代以后的诗人学诗是非常讲究师法何人的。纵观这几个朝代无休无止的诗坛公案,无不与门户之见有关,无不与针对师承何人何时的议论有关。中间派别林立,互相攻讦,互吐口水,你方唱罢我登场,煞是热闹。各种理论、见解也是异彩纷呈,虽然争论往往没有...
今天给学生讲到一个问题。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了解作者,总会碰到对这个作者盖棺定论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大都是以这个“家”或那个“家”的形式出现的。例如柳宗元是思想家、文学家,苏轼是政治家、文学家之类的。在学生的理解中,只要这个人从事过政治...
山已游遍 中书舍人郑居中年少时就有才名,在当时的名流中很有影响。晚年他对名利非常淡泊,因为得了病而辞去了官职,纵情于名山之中。有一天他拿来笔写诗,刚写了一句“云山游已遍”,纸还在手里,忽然笔落到地上去世了。 (《职官分纪》) 淡泊...
欲知世事须尝胆; 不知人情只看花。 根据内容判断,这副对联应该出自一位孤傲而有点愤世嫉俗的人笔下。 “尝胆”来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这个成语本指不忘国耻,借“卧薪”与“尝胆”来警醒自己,以图东山再起。到了这里,少了“卧薪”二字,则只...
唐代文豪韩愈在其《师说》中鲜明地针砭时弊,捍卫师道,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并提出他所认为的老师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许多注释都以现代的标准来解释这儿师道的含义,认为是唐人不懂尊师,这种理解未免失之偏颇。 任何一个时代都...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五十岁的时候,出知南康军任,使部属杨大法、星子令王仲傑访求白鹿洞遗址,重新修建。修建之后,又设置田地以赡养到此读书与研究的人士。这就是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于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完成后,朱熹于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