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如果一个作家想在一个小小的短篇里写出一个人间地狱,他会怎么写?首先是氛围要到位。很多读者会感觉到,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从而觉得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从某个角度来说,事实的确如此。内心真正温暖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是很难写出真正的人间地狱的,就算阅历丰富,笔力雄厚,文字也字词句皆精准到位,总会差一点点。那一点点的区别,就是所谓氛围。
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作者寒毛直竖,芥川龙之介却不满足于此。
芥川是个很敏感的作家,他的小说《鼻》描述了内供畸形鼻子的困扰,这个比较普通,那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内心和表现;但内供鼻子好了之后,作者敏锐的表现了周围人群的变化,他写到“无疑,没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对方好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却又因此产生若有所失的惆怅。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定义的太好了,而周星驰所说的“邻居看热闹的”即是其鲜活的表现。
《橘》中,离家做工的小女孩子从火车窗口抛给弟弟们几只金黄色的橘子,有评论说给其阴沉的文学天穹划出了格外美丽动人的抛物线。我觉得这个场景固然好看,但就亲情的表现上,远不如朱自清的《背影》,同样是买橘子,在描写父亲爬过铁道时,“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下来了。”我相信,有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也会含着泪水吧。
但在《手帕》一文中,却表现的非常感人,孩子死了,母亲去曾经赏识孩子的教授家拜访,并告之噩耗。文章的主体是教授,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母亲无论态度还是举止,根本不像讲述自己儿子的死。眼睛里没有泪花,声音也平静如常,嘴角甚至漾出微笑。”然而教授的扇子掉到地上,他在弯腰捡扇子时,偶然看到妇人放在膝盖上一双拿着手帕的手,“颤抖的手紧紧攥住手帕,几乎把手帕撕裂。妇人脸上固然带着笑容,但实际上一直用全身哭泣。”我几乎能随着作者的描写看到那个震撼的场景,这块手帕所蕴含的悲痛让人窒息。
《地狱变》描写的过于变态,我不喜欢;《蛛丝》是个普通的佛教故事,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选入日本小学教课书,可能是语言优美吧;另有几个爱情故事出发点很奇特,还是不错。
芥川30多岁自杀身亡,对于这么敏感、阴暗和浪漫的诗人,虽然可惜,结局并不出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