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评分】⭐️⭐️⭐️⭐️

目录

  • 前言
  • 罗生门
  • 手绢
  •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 黄粱梦
  • 八犬传
  • 掉头的故事
  • 地狱图
  • 毛利先生
  • 橘子
  • 舞会
  • 东洋之秋
  • 南京的基督
  • 秋山图
  • 勿自欺记
  • 某傻子的一生
  • 点评

前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短篇小说巨擘。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从题材到形式,每一篇都独具匠心,不落窠臼。他经常是通过三两个人物,高度凝练地表达出主题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某个侧面的本质。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开始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都已蓬勃发展。一九二三年,日本政府利用关东大地震之机,对广大革命群众及进步组织进行血腥镇压,国内的阶级矛盾因而日趋激化。一九二七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现实社会的这种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芥川感到窒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芥川龙之介,能赋俳句,俳号我鬼。

家中生活虽不宽裕,但养父母却很有教养,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家庭里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精通汉语,能赋汉诗。上初中后,又深受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波德莱尔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对形成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曾起了很大作用。他曾引用法朗士的话说:“我不是通过与人接触而是通过与书接触才了解人生的。”

芥川是新思潮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有现实主义倾向。

芥川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小说。他晚期的作品流露出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

芥川赴北海道参加改造社举办的文艺讲演之际,曾和当时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旗手小林多喜二有过接触。但他那复杂的世界观决定他不可能投身革命。他是个“神经脆弱到连门前有人咳嗽都会大吃一惊”[3]的人,动荡的局面使他深感不安。他越是接触社会,越憎恨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虽对现实不满,却又不肯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他曾这样自我反省过:“你为什么要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因为我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某傻子的一生》)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流血的革命。他写道:“总之,我认为要是能像现在的英国那样一点不流血就进入社会主义,那就太好了。”[4]他对阶级是有些朦胧认识的,他写道:“从各方面来说,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激荡的过渡时代,从而矛盾重重。……我们不可能超越时代,而且也不可能超越阶级。……我们的灵魂上都打着阶级的烙印。……”

芥川意识到自身的矛盾和软弱无力,终于在精神极度苦闷中于一九二七年自杀,时年仅三十五岁。此事在日本知识界引起巨大的震动,作家们更是纷纷撰文对这位为艺术呕心沥血的“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和艺术至上主义者”的死表示惋惜。

读者一篇篇地读他的作品时,会产生这样的感想:人们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社会的,人们对待社会的心理状态是各种各样的。这无疑就是芥川的作品吸引当代读者的最大的魅力所在。

芥川龙之介复活了自然主义时期以来日本近代小说所失去的浪漫主义,而且大大发展了日本近代小说的传统。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有意识地创造了文体——不是司空见惯的文体,而是消除了庸俗气味的艺术文体。在文学史上,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罗生门》和《鼻子》的主题是揭露利己主义在社会上的风行。《地狱图》写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生命,并指出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竹林中》堪称芥川历史小说的代表作。芥川借此作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客观真理是不容易搞清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捏造事实。三个主要人物,只要有一个说的是真话,其他两个便是在扯谎。作者故意埋下伏笔,发人深思。《烟草和魔鬼》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戏作三昧》、《大石内藏助的一天》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在《戏作三昧》中,作者借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阐发了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处世哲学。《手绢》和《舞会》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手绢》辛辣地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对武士道的鼓吹。芥川所写的反映现实的小说,题材颇为广泛。《橘子》是唯一的一篇在沉郁、暗淡的生活中看到一丝光明的作品。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为对照,歌颂一个农村姑娘的淳朴善良。《斗车》刻画少年心理。《一块地》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