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千情万意:朱湘与刘霓君
因为古怪的脾气,他先是被清华大学开除,继而在国外留学时铩羽而归,参加工作时又丢了饭碗,因为没有钱而使自己的孩子被活活饿死。最终,抑郁不得志的他跳江身亡,绝望的妻子也皈依佛门了却红尘。他就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清华才子朱湘。
年纪尚小,朱湘便开始遭遇人生的变故,三岁时母亲去世,到了十一岁父亲又去世,他成为了孤儿。家里有个堂哥念朱湘无依无靠,便把他带到家里抚养。寄人篱下的生活本就过的凄然,这个堂哥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动辄就大声斥责,甚至打骂。幼小的朱湘像个受伤的小猫一样唯唯诺诺,长此以往养成了敏感孤僻的性格。
虽然胆小怯懦,但朱湘最喜欢读书,只有在书籍中他才能找到慰藉,而且他又是个悟性极高的人,在同龄人中成绩拔尖。
朱湘考入了清华大学,虽然清华的校园里人才济济,但朱湘如同一颗发光的金子,很快就闪耀出自己的光芒。没过多久,文学造诣颇高的朱湘就出名了,他的创作的诗词得到了同学老师的一致赞扬,甚至把他和饶孟侃、孙大雨等四个人并称为“清华四子”。
在清华大学得到的赞誉使得自卑的朱湘变得自信了,但他依然改变不了敏感孤僻的性格,待人接物总有着一股傲气。
朱湘还差半年时间就能从清华大学毕业,一件事情却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清华大学新制定了一个“早餐点名”制度,每天的早餐时间都要按时集合点名。
清高自傲的朱湘对这种条条框框很是反感,用故意迟到来反抗。但按照当时的规定,每迟到一次是要记处分的,于是在朱湘迟到了二十多次后,他因为三次记过处分而被清华大学开除了。
在朱湘读大学期间,家乡的堂哥看他到了婚嫁的年龄,便准备让朱湘和小时候父母定下的娃娃亲对象结婚。已经接受了新思想的朱湘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他主张自由恋爱。为了逼朱湘同意婚事,堂哥把朱湘的未婚妻刘霓君带到了清华大学附近,为她租了间房子,嘱托朱湘要照顾好未婚妻。
堂哥以为朱湘和刘霓君能够日久生情,可没过多久朱湘就从清华大学退学后去了上海,无依无靠的刘霓君只好又回到了家乡。见妹妹和未婚夫相处了那么久没有嫁出去,刘霓君同父异母的哥哥一怒之下把她赶出了家门。
走投无路的刘霓君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最后落脚到了上海打工。命运的安排如此巧妙,朱湘和刘霓君的缘分也从上海开始。到了上海后,朱湘结识了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并且参与了他们二人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
自己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朱湘的封闭的内心变得开朗了一些,闲下来时突然想起来了那个被他“抛弃”在北京的未婚妻。朱湘四处托人打听刘霓君的情况,最后得知她已经在上海沦为了一个打工妹。
找到了刘霓君打工的地方,多愁善感的朱湘看到曾经的大家小姐沦为干粗活的打工者感慨万千,对刘霓君不觉多了几分愧疚和怜惜。从那以后,朱湘抽空就去看望刘霓君,身处异乡,两个年轻人终于日久生情,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与朱湘结婚后,刘霓君不再外出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妇。没多久,刘霓君生下了一儿一女,朱湘肩上养家糊口的担子更重了。
即便是有了被开除的经历,有了妻子孩子成为一家之主,朱湘骨子里的孤傲刚愎依然没有改变。在一期的《诗镌》排版中,朱湘本来信誓旦旦以为自己的作品会被安排在头版头条,可最后却是闻一多的作品在头版,他的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敏感孤傲的朱湘被惹怒了,一气之下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批判闻一多的作品,还讽刺徐志摩油腔滑调不像是诗人。这一举动使朱湘彻底和闻一多、徐志摩闹翻,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文学圈里的人。
朱湘获得了公派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出国心切的他告别刘霓君和孩子就启程了。此次出国留学,朱湘志在必得,他立志读完三年拿个博士学位回国,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芝加哥大学,朱湘再次往事重演,因为有个老师误会他借了书没有还,还有个外国美女不愿意和他同桌坐,感觉受了侮辱的朱湘又离开了芝加哥。
在两年苦闷的留学生涯中,和妻子刘霓君写信成了朱湘唯一的精神寄托,他在字里行间向妻子诉说着留学在外的艰辛和迫不得已,也对亲人满怀思念。
朱湘结束了留学生活提前回国,两手空空半个学位没拿到。虽然没有学位,但凭着朱湘的才华,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困难。
回国后,安徽大学聘请朱湘去做英语系教授,月工资300元。在那个年代,300元的工资算是高薪,养活老婆孩子过上小康生活轻而易举。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朱湘的古怪性格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本就不愿意困在体制中的朱湘因为一件事情彻底和校方决裂,原来安徽大学把“英文文学系”改成了“英文学系”,这让朱湘气愤辞职。
但是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一大家子大人孩子都等着填饱肚子,没有钱寸步难行。那段时间,妻子刘霓君刚刚生下了三胎儿子,没有母乳喂养,只能给孩子买奶粉。
因为没有奶粉,朱湘的小儿子干嚎了七天后便夭折了。孩子的离开对刘霓君打击很大,她痛心这个满腹经纶出口便是诗的丈夫其实是个无能的草包,连孩子都养不活的男人在她眼里根本就不是男子汉。因为这件事情,刘霓君和朱湘的矛盾激化,夫妻感情到了破裂的根源。
原本妻子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如今却也和自己冷脸相对,孤僻的朱湘变得更加抑郁。为了养家糊口,朱湘主动低下头到处找工作,但是诗人圈子的朋友被他得罪的差不多了,别说介绍工作,就连个借钱给他的都没有。
朱湘乘船准备到南京碰碰运气找个工作。眼望着茫茫的水面,一口一口的喝着随身带的酒,读着随身带的诗集,朱湘突然忧从中来,深感绝望的他索性跃起身跳入滚滚江波中。
年仅29岁的朱湘撒手人寰,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愁断肠的刘霓君。伤心欲绝的刘霓君一夜之间看破人间世事,把孩子托付给熟人,削发为尼,自此青灯古佛度过余生。
抑郁不得志的朱湘曾经在诗里写道,“我抛弃了世界,世界也抛弃了我……”他短短的一生草草结束,空留无尽的叹息。
朱湘与刘霓君之间的婚事,是指腹为婚的包办婚姻,但同样可以恩爱异常。“霓君”,诗人朱湘给妻子改了这样一个如烟似梦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对爱情,对婚姻的全部殷殷期盼与美好憧憬。
诗人于1927年赶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在海外期间,朱湘将自己的满腔爱意化成一百多封情书,封封编号,句句叮咛,字字含情,使这些书信成为一代经典。
爱情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朱湘的性格太过执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1929年被迫提前回国,担任安庆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后来因长期失业,生活窘困,精神苦闷,最终于1933年跳入长江自杀。朱湘死后,刘霓君下落不明,据说选择落发为尼,不履红尘。一段美好的爱情,却以悲剧落幕。
我又想到你的温柔,你对我的千情万意,分开了,不能见面,不能立刻见面,说一句知心话,彼此温存一下,像从前在京城旅馆内初见面时那样温存一下。你还记得当时你是怎样吗?我靠在你身旁坐下,你身上面上的一股热气直扑到我的脸上(我想我当时的热气也一定扑到了你的脸上)。我当时心里说不出的痒痒。后来我要摸你的手,我偷偷地摸到握住,你羞怯怯的好像新娘子一样,我当时真是说不出的快活。天哪,天哪,但望两三年后,夫妻都好,再能尝尝那种爱情的美味吧。
我在美国住不好的房子,自己做饭,省下来钱寄给你,(这次做衣,是因为春天没有衣穿,你总该明白。)你对我的一片心总该知道。你为什么要说“将来我们共同生活,金钱独立,人穷志短,可以收回”这种话伤我的心呢?你写这封信时候,刚在过年,你看到别人热闹,自然难免伤怀。这我并不怪你,你不必因此心中不安,不过以后你总要少说些伤我心的话才好,(你信内常说你寄人篱下,你怎能这样说呢?我们不是夫妻吗?那么,你怎能说你寄我篱下,你我非外人呀。)你要知道,我在这里举目无亲,又没朋友,就是靠着看看你的信,才减去点寂寞伤感。如若你的信内写些伤我心的话,我就更觉孤单了。
我们的爱情是天长地久,只要把这三年过了,便是夫妻团圆,儿女齐前,那是多么快活的事情。能够早回,一定早归。外国实在不如我们在一起时那么有味,举目无亲,闷时只有看书。身体还好,倒免得你记挂。我自然要考到了一个名气再回国,不然落人耻笑,也混不了饭吃。
我要乘船舶高航,
在这汪洋:
看浪花丛簇,
似白鸥升没,
看波澜似龙脊低昂,
还有鲸雏,
戏洪涛跳掷癫狂。
你在长沙亲戚朋友很多,又有小沅、小东。愁闷之时,可以稍为好些。我呢?就是一个人孤住外国,举目无亲,就是靠着看看家里寄来的信解一点闷。你为什么两礼拜没信给我呢?下回再这样,我也要半个月才写信。
我希望我的身体好,我们彼此相思不要多于过度,那便能在外国多住一年半或两年考博士。我前两天又作了一个梦同你相会,梦中我们同说了一番话缠绵悱恻,后来哭醒了。霓妹,霓妹,我看你信中口气,你大概忙碌得很,这又何苦呢。小沅、小东已经很够你忙的了。我从前不是早就写过信叫你不要绣花不要忙别的事,省得太劳碌了,生病,又要我记挂忧愁。
你信中说你没有学问,这算得什么?你对我的心肠这么好,你这样会管家,会带孩子,你的相貌又很美丽,我还不满意吗?这层你千万不要多心。
我前两天想,唉,要是我快点过了这几年,到霓妹妹身边,晚上挨着她睡下,沾她一点热气,低低说些情话,拿一只臂膀围起她那腰身,我就心满意足了。
有半个月没有接到你的信了。但是我一点不生气,一点不怪你,我只是说不出的想回家,想到这暖和的春天,一切都快活,唯有我独居外乡,不能同你见面,抱你亲你,我简直不知怎样才好。要是考博士,还要在外国住三年半,这三年半教我怎样过呢?我有时闷得很,便抓起书来看,看到有趣的地方,高兴起来,可以稍为好些。但是有些时候,就是看书也无用。今天就是这样。快晚时候,天气朦胧不亮,又静得很,我忽然像听到你在摇着摇篮,在小东身边哼着一个歌,你的声音很不快活似的,好像是埋怨我为什么不早回家,让你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那时候我眼睛一阵酸,不是忍着,简直就要哭出来了。我亲滴滴的霓妹妹,我知道过于忧愁是伤身体的,所以伤心之时,我能忍得住,无不忍住,好留一个强壮的身体回家时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