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

【原文】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对于“敏感”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刚刚恋爱的年轻人,对方小小的一个动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可能被解读出各种信息、脑补各种场面。一旦感觉不对,就可能陷入各种纠结、冷战、争吵,最严重的后果,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也许,在生活层面上,过分敏感的人不容易相处,需要人时时刻刻照顾他的情绪与反应。但在写作中,“敏感”恰恰是非常优秀的品质。为什么呢?因为敏感会让我们更好地感知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更多可以书写的素材,敏感也会更容易让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感情。

在很多的采访中,我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写作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除了日继一日地写作之外,还有我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都非常强大的人。理性强大,这个很好理解,不管是开始前的拟提纲,还是完成后的修改,都需要经过严密的理性思考。感性强大,就是在体验情感上面会比较敏感。比如,我很容易会为电影中的某个片段而落泪,我会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会为他们的命运而喟叹。

所以,写作需要时刻保持敏感。而敏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你时刻注意,让你总是可以沉浸在某种思绪之中。


1. 保持对素材的敏感,追问背后的意义

有些人拥有很丰富、很传奇的经历,在饭桌上可以侃侃而谈;有些人读过很多书,记得住任何一年的历史大事件;也有些人天天在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可能知道生活中最离奇的故事——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把所知道的事情写成小说。经历、阅读、社会新闻,这些都是写作素材,离小说成型还有很大的距离。

素材其实是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写作才是创造性的过程。优秀、伟大的作家,能在普普通通的素材里,发现闪光点、挖掘不为人知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敏感。

什么细节能用,故事用什么方式去叙述,这篇小说的核心是什么……面对着庞杂、无序的素材时,你需要时刻保持追问的状态。巴尔扎克的大部头《人间喜剧》,人物纷杂、各有性格,就是源自于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思考与追问。

从文学史上来看,小说有浪漫主义、有现实主义、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从技巧上来说,又有意识流、多线叙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还有以法国新小说物阿兰·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过程之中,不夹带作者个人情绪与观点,绝对中立、客观地去叙述故事。

中立、客观地去写作,其实很难成立。因为一个作者,在选择一个写作素材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因此,不管用是什么风格,用什么技巧,小说归根结底还是写人。一个人的命运,一个群体对历史的态度,一个人对社会的思考等。

因此,当一个小说素材摆在面前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思考与追问。素材应该来表达什么,小说应该用什么技巧去叙述,它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哪里?当你在敏感地看待一切时,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不再简单的像表面上那样。写故事不同于直接刻画现实,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力的发挥,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探索,就会让你找到更多的写作思路。

在《最漫长的那一夜》《谋杀似水年华》《宛如昨日》等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取材于现实中的社会新闻。尤其是《最漫长的那一夜》,我更是用了许多网络流行词,比如说李毅大帝、朋友圈

在这两本短篇小说集里,我用悬疑、魔幻等方式写了许多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我对现实的不断叩问,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主题。


2. 敏感就是要学会感同身受

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重要的配角、不起眼的龙套,他们都生活在小说中,并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一样,拥有各自不同的经历。金庸小说里,经常会有被主角一掌拍死的路人甲。他们的作用,似乎只是一个道具,只是为了阻碍主人公的行动。

其实,路人甲也有自己的经历与生活。网上曾经有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就是以金庸小说中的路人甲视角来写郭靖守襄阳城。本来被杨过一掌拍死的宋兵,自己选择被杨过杀死,帮助郭靖逃过追兵。因此,这位宋兵之死的意义,就凸显出来,更让人感动。当然,这篇文章只是金庸小说的一篇同人文。

小说需要这种赋予人物价值的敏感。就像你看了一部令你感动的电影,可能你是因为想到了自己的某些经历而潸然泪下,可能你只是单纯地因为影片中人物本身的命运,而报之以理解或同情。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敏感的另一层含义:学会感同身受。

当你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时,只是记住他们的外貌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就是去试图理解他们的情感和个性,这时候就需要你做到感同身受,需要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种种选择,你不仅要敏感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也要注意去理解他们的命运。

有一句老话,叫作“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可以理解成人的命运、状况,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上与人有关的道德和规则;情,可以理解成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也可以看作是嫉妒、愤怒等七宗罪式的自身情绪。当你深刻理解这两点后,小说就不会言之无物,人物就不会没有个性,像一个道具或提线木偶,没有人格魅力了。

沈从文对于小说写作,曾有一句洞见:“要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其实就是要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他是什么职业,讲什么话,他是什么身份,要做什么事,都要符合现实逻辑,这样人物才能活起来。

还是用金庸的例子。在《倚天屠龙记》连载的时候,他写到过张无忌父亲之死,人物的反应很夸张。他在后记中写道:“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自传性质,也就是把自我的情感、思考投射到作品中去。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身的影子。

当然,这不是说叫你写人物的时候完全和自己一样,而是找到人物与自我的共性,对他的命运感同身受,最终理解人物。

敏感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必备素质,正是因为我们敏感,才使我们看待这个世界能有那么多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贵的感触,好好地记录下来。


第16堂课 《青铜时代》:小说最不能缺失的是风格

如果大家翻开中国的文学史看一看,就会知道,两千多年以来,我们文学的第一大宗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路下来,诗歌发展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整个古代中国,诗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至少在明清之前,你听说过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大词人,但很少听说杰出的小说家。即使是清朝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皇皇巨著,依然没有真正动摇诗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小说的地位为之一变,是在近代乃至五四时期。小说因为较强的通俗性,被很多文化大家看作是革新国民精神的利器。如鲁迅用小说来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周作人等提倡人的文学。随着西方小说的传入,小说也开始从弱势走向强势,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当然,诗歌也并没有衰落,而是有了新的变化,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新诗。

说了这么多,其实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那就是关于写作的创新问题。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强调创新精神,不管是技术还是表达形式都注重创新。创新对于写作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上面我简单地讲了讲写作文体的变化,放到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更需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因为任何角度、任何方式,都可以是创新的触发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