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

1. 创新就是打破写作内容的限制

作者遇到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者作品,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想写出自己所喜欢的那类书。读到海子的诗歌,你也想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直击人心的诗句;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会试图让自己的小说带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可能自己也会尝试新笔记体小说。

当我们积累足够多的阅读经验时,下笔时总会免不了被这些作家的文字所影响。刚刚开始写作的作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成熟的作家可能会通过各种文学梗去致敬自己喜爱的作家。比如我曾在《中锋在黎明前自杀》,就致敬过马尔克斯。在《眼泪石》中,致敬了雨果。这是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写作之初的模仿,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也只有通过各种模仿,我们才能提升写作技巧与经验。可是,模仿并不是长远之计。一个作者成熟的标志是,拥有独特的自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气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内容。

有一句烂俗的话:“第一个用玫瑰形容女孩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庸才。”写作其实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既然玫瑰这个形容,已经烂俗了,那我们就找其他的词汇。每一个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的词语。

同样的素材,也可能讲出截然不同的故事。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这三部曲,如果读过的人,都知道最初的故事来源于唐传奇。但王小波并没有像很多作者一样,简简单单地翻译成白话文,而是写成一个新的、属于王小波风格的小说。

我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读过王小波的作品,也非常喜欢。在读到他的《夜行记》后,觉得王小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自己眼前一亮。于是,受到他的启发,写了《天宝大球场的陷落》这部短篇小说。但我很快就发现,王小波的写作最让人向往的不是文体,而是他内在的自由、洒脱与幽默。当然,最后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悬疑道路。

即使是写悬疑,我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在文体上,在社会题材上都做过许多思考和尝试。在《谋杀似水年华》《生死河》中尝试社会派悬疑写作,《宛如昨日》中尝试把科幻与悬疑结合在一起,而在最新作品《镇墓兽》我又把悬疑跟大历史融合在一起。


2. 创新就是打破表达方式的限制

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翻阅文学史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为,在文学史中你不但可以汲取营养,也可以避免一些雷区。哪些表达方式、技巧是前辈作家们使用过的,故事的源头是什么等等。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所有的西方小说,写来写去,最终的源头还是《荷马史诗》和《圣经》。当然,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我们去阅读推理、侦探小说,几乎所有的破案模式都在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那里。《莫格街杀人案》开创了密室杀人的模式;《玛格·罗杰迷案》可以说开创纯靠推理的侦探形象;《金甲虫》则是首次利用密码破案;《你就是杀人凶手》是贼喊捉贼,确立了心理破案的形式;《被窃的信》是利用叙述盲点来迷惑读者。再到后来,后世推理小说还开创了孤岛模式、暴风雪模式等,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爱伦坡创造的模式范畴。

传播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地影响到小说的发展。长篇连载小说的兴起,就是源于报业的繁荣和发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催生了百万字以上的超长网络小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兴起后,精巧的、心灵鸡汤式的故事,受到用户们的欢迎。新媒体时代之下,新的表达方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写作和表达方式。

140个字的微小说,在前些年很火。短短的一百多个字,让人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故事的雏形。虽然它们不像长篇小说那样人物纷纭、内容丰富,但也的确满足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快速阅读的要求。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创作时,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我们的表达方式,不用拘泥于传统的叙述方法。

在我的写作中,我除了会使用一些流行语,我也会关注流行歌词,在小说中引用各类我所喜欢的句子——在我看来,小说才是最自由的文体,因为在不短的篇幅里,尽管你要把控好小说的整体结构,但同时,具体到每一环节应该怎么写,还是你说了算,这给我们进行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 创新就是勇敢地构建你的世界

从类型小说的前景来看,拥有独属作者的世界观或人物,也会发挥小说最大的市场价值。比如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漫威宇宙旗下的超级英雄们。超级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都各自有魅力,但整体框架都会在一个广阔的漫威宇宙当中。

我现在也在做这样的尝试,把《镇墓兽》和大历史结合在一起,把秦北洋、九色、齐远山、阿幽、欧阳安娜等人纳入到庞大的镇墓兽宇宙中去。


第四部分 从生活到小说:成为好作家的关键词

第17堂课 【积累】好书烂书都要读

之前我谈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渲染气氛,还谈过怎么处理写作的素材。对于我来说,写作算是一种出自于本能的习惯,几乎是每时每刻,我的大脑里都在思考着故事。

很多读者可能会奇怪,作家脑中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作家真的有这么多神奇的经历吗?其实,作家的写作灵感除了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阅读。

有一句话说:“阅读,改变人生的厚度与宽度。”意思很简单,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广阔,见识会更加深刻。而这些,最终都会帮助到作者的写作。

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高明的、独特的阅读者。像余华对鲁迅的解读、昆德拉对陀思妥耶夫斯作品里复调的论述、博尔赫斯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解读、马尔克斯在胡安·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里发现时间的秘密,然后写出了“多年以后,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著名的开头。


1. 文本细读

到底应该怎么阅读?可能是萦绕在许多人脑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部分人一开始的阅读,都是自发的、随意的。在小学的时候,我接触到《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们从来不会让你失望,而且会随着阅读的增长,会有着不同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悲惨世界》,可能只会读上面的故事,只读一个故事的梗概,并不了解雨果的伟大之处;只有到了成年后,才会理解米里哀主教、冉阿让的伟大;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可能只读到诸葛亮的神通广大、赵云的武功厉害、曹操的奸诈,长大后再读三国,就会发现乱世之中,诸葛亮、赵云、刘备、曹操都有自己的苦衷与无奈。

一本书、一篇文章反反复复地阅读,这就是文本精读。在阅读之中,文本精读是一个看似粗笨,却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本长篇小说,我们通过文本精读,可以梳理人物关系、小说布局、写作技巧等。有些伟大作家,他们对一个文本的精读会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每一个词,他们都要极力地搞清楚文字背后的意义与用处。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去精读自己所喜欢的文本,搞清楚文本的写作技巧、作者的谋篇布局等,这样会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