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
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孩子的培养也一样,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挫折或磨难。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我们觉得,让孩子小时看违法者被鞭刑的场景,哪怕被吓哭,也比他成年后因犯罪再经历刑罚要好……那种惩罚可能是大半生的代价。”(一位新加坡幼儿园老师的话)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当中,认知能力还未成熟,所以即使出现一些性格上的问题,比如自私、冷漠、无情或者好吃懒做等,原因也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在成年人身上。
对于某些已经有明显行为问题、性格问题的少年,我们应该有一些强制性的、适度惩罚性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符合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最重要的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让越轨的未成年人不敢继续实施恶行,遵守法律,认真生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适度惩罚的目的。
少年因“未成年人不判死刑”而杀人
当发现他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这个行为让他接受相应的处罚,让他知道每一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由此建立起责任的意识,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让未成年人在出现违法行为之前,就已经出现对法律的敬畏,对刑罚的恐惧,从而不敢选择犯罪,这才具有保护他们的意义。
1,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2,危险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即反社会人格;另一类是以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包括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两种。
3,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就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前者往往缘于匮乏性抚养,而后者往往缘于溺爱性抚养。
3.1 所谓“匮乏性抚养”,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有些父母生而不养,使孩子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
3.2 溺爱性抚养是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地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总结:我们要有意照着内心那个“理想的人格”,即我们希望遇到的、希望相伴一生的、希望与之共事的那类人,去用心养育孩子。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有一种爱,寓意更深。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哭一次的爱。
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另外,什么行为绝对不能做,如偷窃、伤害生命、破坏公共财物等,做了要受到刑事惩罚;什么底线绝对不要去触碰,如吸毒、玩弄别人的感情,一旦陷入最终将难以自救和自拔。
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
父母有意地选择一个时机,坚决地对他说“不”,以这样的表现让他明白哭闹是最没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
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如果爸爸管,妈妈就暂且不要露面;如果奶奶管,爷爷就不要进去;如果三代人都在家时,妈妈爸爸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爸妈在家,爷爷奶奶这时就不要吭声,静观最好,如果不舍得,那就老两口出门回避一下。老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要相信他的爸妈会心疼自己的孩子。
所以,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你走开后,他就看不到你的态度。态度是通过你的表情表达的,你不在他眼前,他怎么能明白你的态度?态度也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就是我说的“无言自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坐他对面,或盘腿坐在他跟前,看着他哭,甚至可以笑眯眯地看着他哭,让他痛快地哭一次。
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安静或沉静?因为他的母亲越是在事情发生时越是安静的人,这种安静有利于处理许多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