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社会的国民修养,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对婴幼儿的抚养是否有过亏欠。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有些人,虽然心眼挺好的,可是暴脾气一来,惹了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
言语,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
寂寞杀手多有言语匮乏的抚养背景
“被人诽谤中伤至少说明你的存在还有人认可,然而丑陋的我却总被人忽视,连我的存在都没有人认可。”(日本杀人罪犯加藤智大)
人在生命早期身边不能没有亲人的存在,身边无人就会缺乏声音,缺乏声音就会言语表达能力匮乏,这种匮乏导致他到成年时,荷尔蒙旺盛却无法获得爱和满足,进而出现心理扭曲变态。这不是精神病,这是心理疾病。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个从小没有被人善待过的人,你不要指望他长大后能够善待这个社会。
拥有公德心的人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尽量不打扰别人。
人之初以情感抚养为主,情感抚养是心理抚养的第一序列。由亲人亲自抚养、对幼儿呼喊的及时回应、耐心、友好、平和,让幼儿感受到外部的友好,他才会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
孩子年龄越小,他的外部表现越能显现出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社会上善良之人被骗财或骗色的不少,所以我强调在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要多讲讲“狼外婆”的故事。
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
社会具有这样一种特性,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在其中,无论好事坏事,落在谁的头上都是不确定的,公德心不仅仅是为他人。
表现为冷漠,不善良的人表现为刻薄、戾气与狠毒,没有公德心的人则极度自私、损人利己。
最常见的冷漠莫过于对他人的痛苦毫无反应。
没有公德心的人同样会危害社会。
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认知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亲社会行为反应方式。
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么认知方式则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反应方式。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书呆子是指非常聪明的人只在单一学习情境中成长、在某一专业内发展,可能是翘楚,但在这个领域之外却什么都不懂,要么容易被骗,要么单纯到干出傻事。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他长大后必须进入社会中工作生活,与人打交道必不可少。社会复杂,人心更为复杂,所以,人的心理发展不能过度单一与专注。
人的学历越高,成长的经历越简单,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与书本、作业、试卷打交道。书本里的东西是可以用逻辑来讲通的。可是,你若与人打交道就会知道,人是千差万别的,不会按同一逻辑出牌。聪明的孩子虽然在认知能力上占优势,但决定人和外界互动的心理内容却很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脾气、言语、亲社会行为外,还有共情能力、识人的能力以及性格等内容。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存于内心,决定人瞬间的反应,而不是推理形成。
何为观念呢?若从字面理解:观,就是看,也可扩展为即刻的感知觉;念,拆解字面就是“今天的心”,就是经常在眼前冒出来的、曾经历过的“观”。
观念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理性的,并有逻辑在其中,而观念不是,观念只是记忆的一幅画面,它常常表现为一闪而过的想法,也称念头。
观念往往体现了人的内心和行为的界限,甚至是底线,缺乏好的观念的人为人处世时往往是没有界限、没有底线的。所以说,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好坏,有时还涉及人品优劣。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每天的生活连续起来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那么观念就是这条河流不同场景的抓拍,每一帧画面都是这条河流的标记。
一个人的观念形成,最早源自父母,可以说是一种身教。只有小时候多经历一些事,才能积累足够的观念,以便后面去面对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既要提供创造条件,也要及时引导纠偏,才能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英语: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 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二轴发育障碍/人格异常类别B,必须超过18岁才能够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特征是长期无视或侵犯他人,常表现为道德意识或良心低落。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